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中国的唐寅与日本的喜多川歌麿
Wednesday, August 19, 2015 16: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日本天天“蒋”【8月19日(星期三)篇】

立秋之后,北京夜色渐凉。从东京到北京出差的我观察了一下,晚归的女郎们似乎也有意无意加紧了步伐,行色匆匆的转过街角。远远看着,我脑中倏忽就闪过明代风流才子唐寅的两句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说起唐寅,他恐怕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画家了。唐伯虎点秋香的三笑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留传后世的春宫图曾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其实,在海之隅的东瀛,也有一位以善于描绘歌妓仕女而闻名于世的画家——喜多川歌麿。他们一样的流连花间,一样的善画春宫,一样的郁郁寡欢,冥冥之中,他们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花边新闻确实吸引眼球,谁又留意到花间传闻背后,难掩的是无法名状的失落和寂寞?!

一位是中国明朝最知名的风流才子,一位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最著名的浮世绘画家。两位都是擅长描绘女子姿态的圣手。看他们的画,鹅颈纤长的仕女眉宇之间都有数不尽的怨愁。对镜理妆容,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花儿离开了枝头,染红一池春水,只余人生长恨水长东。说的是女子的容颜,也是画家的壮心。

他们纵酒放歌,他们顾影自怜。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线条,把关注和爱怜的感情投向命若飘萍的歌妓伶人,借“乱红飞过秋千去”的物哀之感抒写出画家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他们用最细腻传神的笔触,生动的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灯下醉眼相看,歌妓与自己,皆如美丽而脆弱的蝴蝶,易逝,似幻似真,庄周也不能分辨。

纨扇和仕女,一定是画家心里最理想的搭配。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和喜多川歌麿的《三美图》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仕女与纨扇作为描绘对象。小小纨扇,可以让“班姬行中道之怨,江淹行零落之诗。”小小纨扇,可以让唐伯虎着意描摹,让喜多川歌麿铺陈笔墨。纨扇,到了秋天尚且可以被收藏,来年夏天又被拿出来。而他们的政治前程却因各种关系的牵连,被永久的废弃。不幸卷入政治漩涡,郁郁不得志,同样是在困顿苦闷中,离开人世。巧的是,两人的生命都是终止在了53岁这一年。

唐寅善画春宫图,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绘作品亦有许多欢爱的场景。在这两位以人物画闻名于世的画家笔下,即使是禁忌的话题,人物表情也是丰富生动,内心情感真实充盈,透露出浓郁鲜活的生活气息。唐寅所生活的苏州,是明朝重要的鱼米之乡,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就产生于此。市民的生活安定富庶,因此多姿多彩的市井文化得以发展。而喜多川歌麿生活的德川幕府时期,也正是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和娱乐生活。食色性也,那些鲜活而热烈的欲望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生动有趣!

是真名士自风流!试想,这两位若是能够在时光隧道相遇,一定会把酒畅饮、相见恨晚,不醉不归。他们在花间酒肆相遇,说着“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举一壶花酒浇块垒,嘲弄着人生不如意事,看看美女,切磋画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真是痛快!

文毕罢笔,抬头望窗外,夜色凝碧,月凉如水,不觉又多饮了两杯。且让我在梦中寻二位画家笔下的仕女,对酒当歌,共醉这诱人的秋色吧!█

     

2015-08-19 16:26: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5fb6320102vub0.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