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前天参加了一个关于科幻创作的研讨会,到场才发现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举办的第107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主办方是中国科协下属的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幻艺术分会,感谢主办方将我的发言记录记录下来,经许可后在这里发出来,权作抛砖引玉。
各位老师好,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是昨天晚上郑军老师跟我联系的。我跟郑军老师是第一次见,之前没有见过,我之前对这个活动情况不是特别了解,郑军老师跟我说是一个关于科幻创作的研讨会,讨论各个领域的科幻作品,希望我从电影的角度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从事电影工作,我是学文科的,没有学过理科,我谈科幻没有资格,因为那里边绝大部分跟当代物理、化学相关的东西,我都看不明白。但是我后来念书念的是电影理论,我从学校里出来没几年时间,我之前参加的学术会议是电影学的学术会议,电影学在国内的学科建制里划在文学大类下面,现在属于艺术学的大类下面。
现在国内从事电影学教研的学者、老师基本都是文艺学的背景出身,从文艺学的进路来研究电影。科幻在国内票房占比很高,但是据我了解到电影学界的学者们,对于科幻电影直接的讨论和著述并不多。当然这跟国产的科幻片比较少有关系,这是我的一个感触。因为我第一次接触到未来研究会,其实我以前完全不知道有这样的组织,可能我特别孤陋寡闻。王晋康老师讲到了《三体》科幻文学的出版,包括怎么样把它更好的产业化,这些提的特别好。但是实际我个人接触到的国内做电影的人,一般对科幻没有兴趣,或者直接认定为科幻现在是一个好莱坞大片或者进口片才应该做的事情。
我不知道咱们的老师对于“科幻文艺”或者“科幻”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我很难在形式逻辑上给它下一个定义。从商业类型片来讲,我的理解,或者电影圈内的一个共识,它实际上是一个调味料,在商业故事中加一个科幻设定,我们基本上就认为是科幻片。而且这个调味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视听上的噱头,通常在宣传的时候,或者在大众文化领域里传播的时候,就把它认定为科幻片。至于它真的是否符合科学精神,或者它对叙事是不是有关键推动作用,这个不重要。
好像《变形金刚》一样,它就是科幻片,我都能看出来那个跟科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或者完全是扯,它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类型,但是只要有这个调味料在,非常有噱头,甚至是一个核心的视听元素,大家就把它当成一个科幻片。你其实把那里面的汽车人换成魔幻的,同样成立,只不过风格会变。
所以商业角度讲科幻,很多电影它从故事来讲无非是给它一个“科幻”的设定。大众的科幻电影跟科学精神离的很远,包括现在绝大部分人谈论《三体》,我身边的人也在谈论《三体》,《三体》成为一个大IP,搞电影的人现在流行说这个,但他们绝对看不懂刘慈欣讲的东西,那个超出我们的物理学常识,看不懂,但是这个成为文化现象,这是另外的文化课题。
我个人觉得,现在有两个比较困惑的地方:第一我们老是把科幻和科普没有特别分开,。我看到很多官方行文都是“科普科幻”创作,科幻跟科普是一回事吗?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者科幻是不是承担科普的功能,电影中有科教片,承担科普的功能,但是跟我们说的科幻片不一样。
第二个,科幻文学跟儿童文学的关系.好像现在很多研究者把科幻文学放到儿童文学研究里面,这个跟现在文化生态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现在流行讲“互联网+”时代,这确实是现在的一个实情,在“互联网+”时代,科幻文学很复杂,掺杂着别的因素,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很主流,很多类型的科幻作品点击率很高,都是大IP,版权价值很清晰。我觉得整个从幻想类的文学创作而言,实际上科幻在现在的网络文化、青年亚文化中非常重要,尤其电影开发,主要还是会看这一块的东西。所以可能不单单是“儿童文学”那么简单。
说回来,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可能做的是一个普及和金字塔的基石的工作,很多人会跟我聊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好的科幻电影?我会跟他反问:中国有好的科幻电视剧吗?其实优秀的科幻电影,能取得广泛关注度的科幻电影,我个人觉得是影视金字塔上的塔尖。《阿凡达》为什么会有,因为五六十年代人家就开始《星际迷航》了,电视剧播了多少年?对美国的大众文化影响有多大?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我们没有任何积累,我们基本看不到可以称之为“科幻电视剧”的剧集,国内引发广泛的反响、收视率高的剧集都是“那样”的,所以指望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国产科幻电影出现,缺乏文化土壤。
当然科幻电影这么多年来我们断断续续一直在拍,《三体》电影出来以后,不管大众看不看明白,在大众层面对于国产科幻文化和科幻电影的普及非常重要。这一次开始,哪怕是附庸风雅,很多受众也要跟人谈《三体》了,因为电影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谈资,特别商业电影,基本上是一种社交方式。所以《三体》的意义非常大,当然它有它的时运,也有它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无论如何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视角更多的放在网络幻想文学、或者别的不是很起眼的科幻作品中,它们可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譬如郭敬明,他也要拍一个科幻电影,叫《未来未来》,他旗下的作家中也有人写科幻,但是可能不会入主流科幻作家的视野。但是他无形中也会积累很多读者,同时让“科幻”这种类型元素能够更多为年轻人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如果改编成影视作品,会锻炼我们的技术人才。因为科幻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与技术人员相关的,没有好的3D人员、特效人员、建模人员,就做不好科幻电影。如果有这些作品不断出现,会锻炼我们的技术队伍,孕育观众群体,未来才会更好。
我看到很多宣传说,2015年是中国的科幻元年,不管这是不是《三体》的宣传,我都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义,因为我个人觉得,我们的文化是断裂的,80年代跟90年代没有关系,90年代跟21世纪没有关系,科幻电影也是,我们80年代也拍过,之前也拍过,我小时候看《霹雳贝贝》长大的,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重新开始,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开始,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重新开始的契机。
当然这个也不能过于乐观。我们毕竟没有一个大众的科幻文化土壤,还是以北美举例子,他们关于《星际迷航》的东西,还有《星球大战》,这是贯穿多少年的东西,这个东西成为他们某种集体的文化记忆。但是中国能找到这个吗?我个人认为找不到。未来希望《三体》能够在某种意义上承担这样一个启蒙作用,有了这个基础,慢慢我们未来的科幻片会越来越好。
综上所述,我对国产科幻电影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一开始我们生产的科幻电影可能都是非常烂的烂片,里面可能是生拉硬拽,或者很强硬地塞一个所谓的科幻设定,而且绝对不符合科学精神,甚至是伪科学,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做这个事情,有人看这样的电影,有人批评这样的电影,有人因为这样的电影赚到钱,有技术的进步,手艺上的锻炼,这样未来中国的科幻电影才有希望,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
(本文将收入《科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一书)
【微信公号:moviedianying】
2015-09-22 01: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