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本天天“蒋”【9月16日(星期三)篇】
这些年日本电子巨头走向衰弱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已经让人司空见惯。大家都知道日本电子巨头们快不行了,可是知道了这些企业究竟滑落到什么程度,还是会令人大吃一惊。
最近,风靡一时的液晶产品巨头夏普公司因经营恶化,不得不出售总部大楼,并同时转卖附近1万1000平方米的土地。按照日本媒体的说法,这就相当于“倾家荡产”了。
其实,夏普的“难兄难弟”还不少。在日本大名鼎鼎的电子巨头里,东芝、索尼、松下都陷入了业绩不佳、股价下滑、赤字累累的困境。日本电子产业五大巨头——日本电气、松下电器、富士通、夏普和索尼在过去12年里市值蒸发了2/3。其中,日本电气的市场份额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90%。日本《东洋经济》杂志对过去10年间赤字企业的排名显示,松下、夏普、索尼分别高居第2、3和11位。
毫不夸张地说,曾经创造“日本经济神话”的电子巨头们,已经站在了悬崖边缘。“等到我们的下一代长大,这些品牌会不会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他们的辉煌是不是只留存在博物馆里?”一位日本网友悲伤地写道。
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经验,曾经被不少国家奉为“教科书”。然而,大家现在开始怀疑,学习日本经验最后会不会让自己重蹈覆辙。日本电子巨头们为什么会黯然失色?自然灾害、日元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专家学者们给出了很多答案。可是,即使这些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日本电子业也未能走出低谷,反而越来越艰难。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死死捆住了他们的手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东西,或许就是曾经塑造日本经济辉煌的“工匠文化”。日本电子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植根于此。
多年来,日本被誉为“工匠”国家,崇尚“匠心”精神的“日本制造”,一度成为优质的代名词,并在电子制造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意识模式,在资源没有充分实现全球流动,产业没有实现“模块化”的年代,是一种巨大优势。对于差异较大的个性化产品也是一种优势。可是,对于电器这种技术标准统一、需求差异不大的产品,早已转化为劣势。
日本电子制造专注于硬件的改进程度、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也囿于其中。然而,当今的电子产业恰恰是拼软件、拼速度的时代,苹果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例子。纵观日本电子产业界,还死死抱住硬件不放,对于更能提升用户体验的软件视而不见。偌大一个日本,互联网搜索引擎用的是美国雅虎与谷歌,手机一半以上使用苹果,将本国市场拱手让人。固执的“工匠”们在软件创新方面严重落后,是日本电子制造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此外,“工匠文化”导致日本电子制造满足于向“……之最”发起冲击,却忽视了普通用户的关注,即价格、设计和便利性。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无谓的“之最”追求,只会削弱电子产品的价格优势。
其实,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本来无可厚非,可是一种文化一旦缺乏融合与变通,就会妄自尊大,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或许正是因为对“工匠文化”过于自负,始终不愿做出丝毫改变,才让日本电子企业逐渐走向了绝路。■
2015-09-15 16: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