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本天天“蒋”【9月11日(星期五)篇】
表达对工作环境或是薪资水平等问题的不满,工人们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罢工。今年的7月和8月,英国伦敦的地铁工人因对薪资与休假天数不满,共进行了两场罢工。罢工期间地铁站内拥堵不堪,出行的市民也无可奈何。不得不说,欧洲人民就是“任性”。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曾几何时,日本人民也是“任性”的。1974年,日本全国范围内共进行了9581场为期超过半天的罢工运动,共计约362万工人参与其中。这算是日本的一段“光辉岁月”吧。但是,现如今,日本已经完全变了样。据调查,2013年,日本全国范围内共计只有71场罢工运动。相比起9581这个数字,实在是少的可怜。
用遗憾的语气来阐述罢工运动减少的事实,或许是令人不解的。不少人会认为,没有罢工运动,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劳资关系和谐,人们各安其职,市民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干扰,这难道不是应该感到开心吗?
在极其理想的状况下,没有罢工的社会自然是好的。但是,日本并非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日本的职场决不是天堂:加班时长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性别歧视普遍存在,职场骚扰事件也频频发生,2014年员工平均实际工资较上一年下降3%。工人们仍然希望改善职场环境。而且,从历史上来看,罢工一直都是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那么,又是为什么,日本工人为什么不再热衷于利用罢工来实现自己的诉求了呢?
首先,是因为日本企业的雇佣制度发生了变化。组织一场罢工,是需要工人们齐心协力的。然而,自从日本经济开始衰退,各公司也从过去采用的终身雇佣制改成了更灵活的雇佣体制。跳槽、裁员不再是新鲜事——也因此,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再和从前一样紧密。加之,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日本目前有1/3的员工是临时工,使之更难在职场建立一个坚固稳定的工人联合会。因此,每当有纠纷,员工更倾向于信任律师和裁判所,而不是工会和罢工。
其次,日本员工的敬业和忠诚文化发展成熟。“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恐怕很多人在日本会得到最真实的体验。这种精神不仅没有在“失去的二十年”中被失落的情绪消耗殆尽,反倒成为了日本的标签之一。换句话说,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工人不会“自私”地因要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给顾客添麻烦。而罢工,作为一种损人未必利己的方式,也不难理解其逐渐退出舞台的原因了。
最后,罢工逐渐淡出日本社会,还是要归结到经济的不景气。在过去,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里,将公司和工人比作供求关系的话,那么工人绝对是供不应求的。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的心态,让工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愿望的时候也底气十足。然而,当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毕业生就业难,甚至贫困率已经达到16%的时候,对于多数人来说,有一份挣得生活稳定的工作就已经满足了,罢工这样危险的举动,或许从未想过。
2015年,每年一度的“春斗”大会仍然举行了。但是,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摊牌大会”,并没有名字中“斗”字所含的火药味。老板和员工们关起门来,低调地进行谈判。这其中,有为数不多的公司响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加薪号召而轻松地结束大会,但公认的是,“春斗”如今也不复当年,仅仅是流于形式了。说到底,还是这样的不景气的世道下,日本的工人不乐意去罢工罢了。■
2015-09-13 0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