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人民币过强不是好事
美联储放弃3月份加息的机会,实际加剧了发达国家货币竞争性贬值。如果这一大趋势无法扭转,那中国人民币过分地升值就不是好事。因为,它将使中国在全球实业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我们一直强调,货币战争的背后是资本争夺,而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了争夺实业资本无所不用其极,负利率程度的不断加剧就是典型案例。负利率将本国金融借贷成本压倒极低,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释放国内投资者风险偏好,排斥货币套利,而更有利于资本市场发育。
有人说美联储不是已经放弃零利率政策,而有过一次加息了吗?但我们一定要看到,美联储用了一年的时间只上调利率25个基点,0.25%到0.5%的基准利率水平,依然是极低的利率水平。美联储还有一项政策或许并未引起国人的注意。在退出QE之后,美联储并未缩减已经严重扩大的资产负债表。正如此次议息会议声明中所说:美联储都将维持现有的政策,将来自于所持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本金付款再投资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中去,在国债发售交易中对即将到期的美国国债进行展期,并预计,直到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的正常化进程顺利展开以前都将继续这样做。
什么意思?它是说,在利率正常化之前,美联储不会缩减资产负债表,而维系原有的资产负债水平。华尔街非常明白,这项政策将使美联储的长期债券持有量保持在可观的水平,从而继续压低长端利率,保持金融市场上长期流动性的高水平。低利率+长期流动性释放,这当然使得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大大增加,当然有利于实体经济筹集资本,当然会推动美国“再工业化”策略。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是不是也要跟随这样的潮流。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府、央行也在采取手段压低金融市场长端利率。比如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通过压低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压制货币市场长端利率水平。1月份,央行下调了6个月期限MLF利率,2月份下调了6个月和1年期限MLF利率,3月16日,在美联储宣布不加息之后,央行针对MLF操作向部分银行询量,并下调了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各期限利率25个基点。这当然是正确的选择。
说句题外话。不要再把眼睛紧紧盯住央行对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因为利率市场化之后,目前央行银行已经开始实施“利率走廊”的管理方式。既在存款基准利率(下限)和MLF利率(上限)之间建立货币市场利率走廊,并实施区间管理,通过MLF利率的下压或上升(收窄或放宽走廊)引导所有市场利率的走向。所以,当存款基准利率与MLF利率之间还有很大空间之时,央行降息没必要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而压低MLF利率本身就是明确的降息动作。至少,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降低MLF利率的效果等同于降息。
回到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我们认为人民币过强对中国经济弊大于利。从利率端考察,所有发达国家(硬通货国家)保持极低、甚至负利率,必定使中国人民币的利率水平偏高,从而吸引大量的“套利热钱”流向中国,并进一步推高人民币币值。于是,极易造成人民币升值和套利热钱流入的恶性循环。就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热钱流入之后的第一购买者是商业银行(外汇市场做市商),它们购进外汇释出人民币之后,人民币流向利率高的中小银行或短期理财产品,必将加大外汇市场做市商的短期流动性紧张程度,从而推高货币市场短端利率。
实际上,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货币市场短端利率降不来,甚至还有上行之势,而长端利率不断下行。问题是,现在短端与长端利率水平已经越来越接近,而这样的市场走势必然导致一个结果:短端利率水平过高而限制长端利率的进一步走低。搞不好,长端利率也会回翘走高。这不是有悖于央行压低长端利率的意图吗?这当然是问题。所以,我希望,央行必须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不要让人民币走势过强,只要不可长时间持续。
当然,汇率有升有贬这不足为奇。但我们必须明白,过于坚挺的人民币对中国经济弊远远大于利,尤其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时候。
2016-03-18 0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