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作为一部小成本文艺片,《路边野餐》显然获取了相当的名利,这是好事,你拍出一部电影,你把电影放到影院里卖钱(别掰扯什么“艺术院线”,说得跟“艺术院线”就不花钱似的),就是需要传播的,就是需要观众掏钱的,前者就是名,后者就是利。
如果真的只花了百万,片方早就盈利了,当然进大陆院线以后的宣发也需要一笔钱,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其实电影的制作者(还有不保底的宣发方)基本都是不承担任何风险的,他们总是能赚(或者说不亏)。
但不管怎样,这都是《路边野餐》应得的,这也要感谢大陆目前泥沙俱下“如巨蚁”般的院线体系,我们很难想象刚刚放完《致青春2》和《泡沫之夏》的影厅接着又上这部《路边野餐》,这特别魔幻,就跟《路边野餐》一样。
之前的吹嘘有些太过了,听说是有活跃的影评人媒体人参与到了此片的宣传中,我想,大约艺术片跟商业片的宣传策略还是会有一些不同吧,不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种凶残的吹嘘式宣传的效果倒还是不错,《路边野餐》的票房成绩在这类影片中算可以了——而且过头的吹嘘也引发了一些批评(包括我这篇),这是好事,这年头,不怕骂,怕没人骂。
具体发行情况我不了解,但从目前的排片等情况看,应当是设计过的,不再是以往的一窝蜂摊煎饼,这很好,市场逐渐发展,小成本艺术片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大,不要总是掉入“艺术院线”的窠臼中,多厅时代,分众放映,本来就有足够的货架空间(似乎是台湾那边的片方奠定了此片的宣发营销策略?)。
我毫不吝啬赞美1989年出生的年轻导演的才气,之前一些电影奖项既是加持,也是证明,只是希望他分清吹嘘式的营销宣传和真心实意的电影批评,现在看来,应该是能分清的,这就更加好,这样以后就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路边野餐》有大量模仿的痕迹,或许不是主观故意的,但看起来确实很像。譬如阿彼察邦,阿氏导筒下充满神秘色彩的热带亚热带丛林在《路边野餐》中复活,就连“野人”的传说也很像布米叔叔召来的红眼猩猩,或者《热带疾病》中幻化的虎灵。当然,影片没有直接表现“野人”,这就区别开阿彼察邦,但是风格确实很像。
还有就可能是塔可夫斯基吧,塔氏拍过《路边野餐》,我们叫《潜行者》,在片中念诗,屋内淋一些雨水,桌子上的物件,都有点塔氏的意思。还有就是长镜头,之前看过影评,所以我买了最后一排的票,没看晕,觉得还不错,镜头长,但不拘泥。
诗写的也不错,片头引用了《金刚经》,汉译的,应当是鸠摩罗什译本基础上的汉译,具体我没考证,我不喜欢汉译,尤其是这种佛家经典,你引译本,就是译者的意旨了。也不是矫情,关键搁在片头,跟龙标一样显眼,就会琢磨,这是不是微言大义啊?
总体充满诗意,特别赞。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诗电影”,不是说汉人没诗,而是近代以来整懵逼了,要么作,要么古,不会与时俱进。毛谈新诗,也谈不好,我觉得吧,这是代沟,老人家前清生人,写不好新诗,自然也谈不好。
《路边野餐》的诗意我很喜欢,充满时间嵌套的魔幻意味,一个简单的“乡村公路电影”,在贵州山间绕啊绕,居然就跟莫比乌斯环一样,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并置了,电影是时间艺术,用时间艺术玩弄时间不容易,《路边野餐》玩的不错,搞一个乡村公路,跟着空间走,就成了时间,也成就了时间。
好像导演自己说只受到塔可夫斯基和侯孝贤的影响,那阿彼察邦就当我没说。不过这个黔风乡韵的故事,我估摸着很可能跟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关,有点魔幻,潮湿,就不那么汉族。我不知道导演的族裔,这无所谓,不过我又估摸着,从中国西南一直到中南半岛,整个亚热带的地缘环境,算是一个“苗蛮”的大族群集团?从这个意义上讲,《路边野餐》餐着餐着就到了阿彼察邦跟前。
诗意不容易,是巨大的创新——对中国电影史而言。之前大陆的艺术片导演,第某代,拍的是“伤痕电影”;第某代,则基本是拍现实主义,或者说是批判现实主义。但不管怎样,骨子里都是农业文明的作者,《路边野餐》拍乡下,但不是农业文明,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再简单粗暴的总结一句,前者谓之“土”,后者谓之“不土”。
“不土”不容易,又不上时尚杂志封面,又拍乡下,预算又寒酸,就需要才华和诗意,这就是《路边野餐》的优秀。《路边野餐》,好就好在挣脱了地心引力,没有匍匐在现实的裤裆下——之前的第某代,拍艺术片,拿了不老少奖,义正言辞的搞批判,还是匍匐在现实的裤裆下,无非是有些片跪舔,这些片自以为在捏蛋。都然并卵。
这种创新是代际式的,几年后回望,或许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谁说新一代的年轻人不会拍艺术片?《路边野餐》就是,而且不再像第某代,不再去抱怨商业院线不给排片。不埋怨,都什么年代了,你拿奖又怎样,有脑残粉么?
不过还可以更创新,一搞艺术,就要进穷乡僻壤,摩登都市可不可以入诗?这才是本事。不过估计还得等,现在的创作心理土壤,都是“小镇青年”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创伤体验,《小时代》如是,《路边野餐》亦如是。这就是一个时代的一体两面。
就像学界这两年讨论,废黜“华语电影”的概念,或以“中国电影”取代之;民众早年间把请吃肯德基当请客吃大餐,现在开始抵制。也是一个时代的一体两面。
擦,又写了这么长,好尴尬。
2016-07-21 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