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起牛津之旅,感慨说,谁这一辈子要能在牛津大学读过书,真是幸事。这个朋友说,没关系,就是能来牛津大学开个会,也值得骄傲了。这次牛津大学之行,深深感受到世界名校的魅力。
牛津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96年,是英语世界中的第一所大学,此外她还派生出了另一所世界名校——剑桥大学。仅这一所大学便诞生了6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远远在中国一个国家的获奖者人数之上。
从住处步行五分钟便来到牛津大学,途径一座美轮美奂的桥,从桥这段到那端,犹如瞬间实现了哈利波特式的时光穿越。
路过了牛津大学出版社,万万没想到,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简朴的老房子,竟然就是世界最大的大学出版社所在地。
牛津大学没有围墙,它就是一座城市,有街道和商店,各个学院、系科就散布在这座大学城中。
每天都看到穿梭不息的莘莘学子,各色人种皆有,亚洲面孔的人虽多,但是因为这里的学生非常多元化,所以中国学生淹没在了人群中。
牛津大学的一些博物馆也是世界知名的,她拥有英国第一座博物馆。这里还有104座图书馆,其中很多同时也是旅游景点,犹如古堡,古朴典雅、神秘莫测,而且至今仍然被师生使用。
牛津大学起源是神学院,她的校训是“耶和华是我的亮光。” 不仅欧美高等教育要感谢基督教会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很多名校乃至医院最初也是教会创办。
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认为,牛津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顶尖学府,和其自由公开的辩论传统密不可分。由此联想到蔡元培那个时代的北京大学和现在的北京大学,为什么民国出大师,而现在中国却无大师呢?这和思想解放、言论自由不无关系。
沿路看见牛津大学给学生开贝多芬赏析课,又联想到笔者给国内某商业类高校建议开设人文选修课,对方不解,道:“学商务的对那些课不会有兴趣,他们不会来听的。”
曾几何时,觉得大学生们好成熟;现在则觉得他们好稚嫩,无论亚洲学生还是白人学生,看上去和中学生别无两样。他们或步行,或骑车,有的则坐在台阶上一边啃着一个汉堡包、三明治什么的,一边在读书、浏览笔记。
牛津大学既是与时俱进的一流学府,就完美保存了她的历史财富。不要小看那一座座拥有百年历史,历尽沧桑的建筑,那里可能时时都在酝酿着尖端科技成果,时时都在培养着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牛津大学更处处可见美丽的庭院,具有浓郁的英格兰乡村风格。
这一座座被花草树木包裹的石屋,并非是哪个文学巨匠的故居,也就是牛津大学员工的办公之处。
莫怪英格兰雨天多,正因为有充足的雨水,才滋生了这茂盛的植被,才让生活的空间处处充满了绿色的生机。
虽然这里有数万师生,还有无数游客,但是每条街巷都几乎一尘不染。如果街道满是垃圾你责怪游客,那么如果一尘不染要归功于谁人呢?
午间师生和员工们可以小聚温馨典雅的餐吧,看上去十分惬意。
看到警察在给违章停车的司机开罚单。牛津大学虽然庞大,但是停车却不能乱停。
这里只要有草,必然修剪整齐,看不到任何荒草,更看不到任何裸露在外的尘土。
任何建筑上都看不到涂鸦或野广告。这不能完全归功于学校的严格管理,因为这里有数万师生和员工,加上无数游客遍布各个角落,假如没有一定的风气在引导人内心中美好的一面,那破坏环境之人一定防不胜防。
许多名人和政客都出自牛津大学,这都无须一一列举了,仅英国首相就有29位在这里毕业于。欧洲、阿拉伯国家,还有日本皇室众多成员也都毕业于牛津大学。人家无须晒“我的母校”如何如何。只要根基深厚,事实是不用晒的;倘若热衷于晒,那多半也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底气不足。所以说,实力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