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两千年前的淠河蹹鼓川究竟在何处?
Wednesday, August 17, 2016 22:03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通光山下摩崖碑记

两千年前的淠河蹹鼓川究竟在何处?
       淠河是皖西的一条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霍山县,流经六安、在寿县正阳关入淮河。淠河也叫淠水,古称沘水,早在南北朝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就有关于淠水的记载
     “沘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者,山、水名也。《开山图》灊山围绕大山为霍山。郭景纯曰:灊水出焉。县即其称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丧,围灊是也。《地理志》曰:沘水出灊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淠水又东北径博安县,泄水出焉。东北过六县东,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淠水。淠水又西北径马亨城西,又西北径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累也。楚人谓冢为琴矣。汉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王莽之安风也,《汉书》所谓以舒屠六。晋太康三年庐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又北径五门亭西,西北流径安丰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也,俗名之曰安城矣。又北会濡水,乱流西北注也。北入于淮。水之决会,谓之沘口也。泄水出博安县,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历濡溪,谓之濡水也。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泄水自濡溪径安丰县,北流注于淠,亦谓之濡须口。西北入于淮。乱流同归也。”
     上面这段文言文翻译过来就是:
    
      沘水发源于庐江郡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是山名和水名。据《开山图》,灊山围绕的大山是霍山。郭景纯说:灊水发源于此,县也按水命名。《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国乘楚国有丧事而包围了灊。《地理志》说:沘水发源于沘山,而不说霍山;沘字也有写作淠字的。淠水又往东北流经博安县,泄水发源在这里。往东北流过六县东边。淠水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了蹹鼓川水,此水发源于东南方的蹹鼓川,往西北流,在左边注入淠水。淠水又往西北流经马亨城西边,又往西北流经六安县老城西边。六安县就是旧时的皋陶国。夏禹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小儿子,料理对他的祭祀。现在城郊的丘陵中有座大墓,楚人称坟墓为琴,民间相传叫公琴的,就是皋陶墓。汉高帝元年,把六安划出来立为衡山国,五年改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又恢复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立为六安国。就是王莽的安风。《汉书》中说的以舒人屠杀六人,六即指六安。晋太康三年,这里是庐江郡的治所。淠水又往西北流,分为两条,芍陂就由此分出。又往北流经五门亭西边,往西北流经安丰县老城西边。按《晋书• 地道记》,安丰县是安丰郡的属县,俗称安城。又往北流,汇合了濡水,然后乱流向西北奔去。往北注人淮水。沘水与淮水汇合的地方,叫沘口。泄水发源于博安县,博安县就是《地理志》里的博乡县,王莽称为扬陆。泄水上流在博安县麻步川承接沘水,往西北流出去,经过濡溪,称为濡水。往北流过芍陂,西流与沘水汇合。泄水从濡溪流经安丰县,北流注入淠水,汇流处也叫濡口。往西北注人淮水。此后水就分散乱流,一齐注入淮水。
      《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时的郦道元,《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全书一万余字,而《水经注》四十卷字数超出《水经》二十余倍,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自成巨著。郦道元在注文中纠正了《水经》的许多错误,并指出文献引用处的正误。但由于当时南北朝分裂,郦道元的足迹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有不少错误。郦道元《水经注》传至宋初,已缺五卷,后有人将剩下的三十五卷析为四十卷,又迭经传抄翻刻,《水经注》遂失其真。有的章节误简夺讹十分严重,明、清两代学者开始重视《水经注》的校理工作,明代朱谋玮著有《水经注笺》,清初顾炎武、顾祖禹、阎若璩、胡渭等人又治《水经注》。乾隆年间有全祖望、赵一清、戴震三人全力以赴,各成专书。光绪年间,又有王先谦汇列全、赵、戴三家校语,参考其他研究成果,撰成《合校水经注》。不但从大体上分清了先前被混淆的经文与注文,补齐了脱佚的五卷《水经注》佚文,而且纠正了郦道元《水经注》中原有的不少错误,《合校水经注》已逐步接近原貌《水经注》了。
       现在出版社所出的《水经注》大多依据王先谦《合校水经注》版本出版。王先谦之后研究《水经注》的是光绪年间的杨守敬,杨守敬(一八三九年. –一九一五年.),湖北省宜都陆城镇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对《水经》和《水经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订,与门人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水经注疏》四十卷,他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比前人的研究更为周详,与熊会贞成为郦学地理学派创始人,使中国沿革地理学达到了高峰,其舆地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和李善兰的算学被誉为清代“三绝”。杨守敬最大的成就是舆地学,代表作《水经注疏》、《历代舆地沿革图》二千三百零一幅,军用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七十一幅,绘有《水经注图》三百零四幅,以及《隋书经籍志补正》、《晦明轩稿》、《汉书地理志补校》等二十多部。世人评价最高、最多的是《水经注疏》,它将郦道元《水经注》所引之书,皆注出典;所叙之水,皆详其迁流。集当时研究郦学及地理各家之长于一书,正误纠缪;旁征博列,疏图互证。全书四十卷二百余万字,论述河流三千余条。
        关于“沘水”(即淠水)的这段文字记载,历史上有许多争议,首先是“灊”,最早的《水经注》版本都是写作“灊”,这是个古文字,与“潜”同音,现在通行版本的《水经注》里已经看不到这个字了,取而代之是“潜”字,是因为在一九七五年时因为文字发展的需要,把许多的古文字简化了笔画和写法,成为简化字,“灊”与“潜”在古代同音,所以“灊”就简化成了“潜”了,因此许多人认为“灊”就是现在的“潜山”。
       那么历史上的“灊”到底在哪儿?杨守敬《水经注疏》三十二卷:“《左传》,原文潜作灊。杜预注,楚邑,在庐江六县西南。《汉》、《晋》、《宋》、《齐志》作灊,《续汉》、《后魏志》作潜,二字古代通用。汉灊县属庐江郡,后汉、魏、晋因之,宋为郡治。齐郡徙,    县属。梁因,后魏复为郡治”。还指灊邑故址就在今霍山县东北三十里处。《光绪霍山县志》记载的较为详细,《光绪霍山县志》由清霍山知县秦达章主修,成书于光绪三十一年秋,据《光绪霍山县志》第一卷《地理志.沿革》记载:“霍山於春秋楚灊邑,春秋昭公二十年左传,吴使公子掩馀公子烛庸帅师围灊,杜预注:灊,楚邑在庐江六县西南。按《史记》:夏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春秋僖公七年,齐人徐人伐英氏,杜预注,在六县西,文公五年秋,楚成大心,仲归灭六。杜预注,今庐江六县,一说皋陶次子英伯仲甄仕夏大禹封或曰汤封之,或又谓仲甄仕夏封灊盖当楚未灭六时,英、灊必为六属国,楚灭六始属楚,通志引华亭姚培谦云,今六安州西有英氏城接英山境,《六安嘉庆志.沿革考》英地或在汉灊西,昭公三十一年左传,吴人侵楚灊、六,吴师还,楚迁於南岗。《江南通志》南岗即汉灊县地,唐《括地志》:灊,故城在霍山县东二百步,按今县西有灊台当以古灊得名。”
       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灊,历史上有二,一是春秋时楚国的灊邑;二是后来汉时的灊县。先有了灊邑,才后有了灊县,邑,说文解字:“邑,国也,即国家”,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都城、都邑等,《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泛指城镇。春秋时楚的灊邑原来是皋陶的小儿子英伯仲甄六国的属地,后被楚国占领,成了楚国的灊邑。据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十二年冬,楚平王卒。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馀、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札於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後,吴兵不得还”。公元前五一四年(楚昭王二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楚国国内局势动荡之机,派兵攻打楚国。派弟弟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军包围楚国的六邑、灊邑,结果吴军的后路被楚军切断,进退两难,僵持不下。就在这时吴国发生了宫廷政变,公子光听从伍子胥的安排,派专诸在宴请吴王僚的宴席上,把一把很小的剑藏在鱼腹中,在上鱼这道菜时拔出剑,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当了吴国的大王,就是吴王阖闾。这就是历史上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当时吴国内乱,吴国无暇再顾及楚国,吴王僚的弟弟公子掩余逃奔徐国,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公元前五一二年(楚昭王四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钟吾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县),为二公子筑城,并以城父和胡邑割田,扩大二公子的封邑。吴王阖闾因徐国和钟吾纵容二公子逃奔楚国,一举攻灭了二国。后来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率军攻打楚国,不仅夺取了楚国的舒邑,还杀了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
      《光绪霍山县志》第一卷《地理志.沿革》:“尔通志淠水废县在今县东北即下埠口,今名下埠桥,距今治二十里,相传有古城址,或疑即春秋吴所伐之灊也”。
       《光绪霍山县志》成书于光绪三十一年秋,据书前“凡例”介绍,是依据《嘉庆霍山县志》的原志续修成今志,《嘉庆霍山县志》由嘉庆时霍山知县潘际云主修,而关于嘉庆时霍山知县潘际云的事迹,《光绪霍山县志.卷六.秩官志.官绩.》篇有记载:“潘际云,字春州,江苏溧阳人,嘉庆十三年(公元一七六九年)由翰林改官霍山,际云有适度,文词深博尔雅,政暇喜流览山川,问风土物俗之情,发为咏歌抒其忠悃。嘉庆十八年(公元一七七四年)调灵璧复任。”潘际云在霍山五年间参考明朝万历《霍山县志》(佚失)、明天启霍山县志残本(佚失),和《乾隆霍山县志》为霍山编修了《嘉庆霍山县志》,书中参考古籍经典,前人记载等详实的史料为霍山留下一部历史资料。关于淠水废县比潘际云《嘉庆霍山县志》更早的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顾祖禹(公元一六三一公元-一六九二)字复初,江苏无锡人,居常熟,顾柔谦之子。生于明毅宗崇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享年六十二岁。清初沿革地理学家,生于江苏常熟,徙居无锡宛溪,故称宛溪先生。他的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都通晓舆地之学。在家庭的影响下,他毕生专攻史地,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从清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起,他参考二十一史、一百多种地方志和其他大量文献,并尽一切可能“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津”,实地考核异同,历时三十余年,编著成一百三十卷、二百八十万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篇:“淠水废县在县东。梁置北沛郡,治新蔡县。东魏因之。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别将湛陀克新蔡城,是也。后周亦为北沛郡。隋开皇初,郡废,改置淠水县,以新蔡县并入。唐废。”可以看出《嘉庆霍山县志》包括后来的《光绪霍山县志》都与《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里的记载一致,应该是潘际云在编撰《嘉庆霍山县志》时,参考了前人的笔记、史料考证了。关于春秋时楚灊邑的记载,同样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篇:“古城,县东北三十里。春秋时楚之灊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吴子因楚丧,使公子掩馀,公子烛庸伐楚,围灊。又三十一年,吴人侵灊、六,楚沈尹戍帅师救灊,吴师还,楚迁灊于南冈,是也。汉置灊县,属庐江郡。后汉及晋因之。刘宋为庐江郡治。齐属庐江郡。梁亦为庐江郡治,并置霍州。东魏因之。高齐时,州县俱废。”
      灊,春秋时是皋陶后裔英伯仲甄六国的属地,文公五年秋,楚成大心,终于灭了六国,楚灭六后设灊邑,后迁至南冈。汉高祖元年属衡山国,五年改属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复属衡山国,汉武帝元狩元年改衡山国为衡山郡,元封五年,设灊县,属庐江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划出部分设开化县,属庐江郡;梁武帝天监六年,分设霍州、岳安,并别置北沛郡新蔡县,太清二年入东魏,废岳安县,置安城县,又别置义兴县。北齐废霍州,复名岳安县。陈文帝天嘉二年复为霍州;宣帝太建二年入北周。
      隋初属庐州,后属庐江郡。隋文帝开皇元年,改北沛郡新蔡县为淠水县,废岳安郡,改岳安县为霍山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以霍山、应城、潜城三县置霍州,并改淠水县为开化县。太宗贞观元年,废霍州,应城、潜城、开化、灊县统入霍山,霍山兼有五县之地,属淮南道寿州。武则天神功元年,改名武昌县。中宗神龙元年,仍名霍山县。玄宗开元二十七年,改名盛唐县。天宝元年,废盛唐别置霍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
      历史以事实为依据,先有了古灊邑,才后有汉灊县。换句话说先有了今日之下符桥,才后有了现在的霍山县。
  
     下符桥,又名下埠桥、下埠口,春秋楚灊邑。

     至于何时古灊邑成了下符桥,在《光绪霍山县志.地理志.沿革》篇有记载:“下符桥在县东北二十里,元至正间富民洪氏得金於此,因以造桥,旁铸铁牛一重千钧。明宏治间知县吴承霖庐守马檄建造新桥,制極崇巨甲于他郡,名淮西第一桥,通光山下有摩崖碑记造年约略可识”:
      如今通光山下的摩崖碑记仍然清晰可辨,字刻在陡壁上,占壁面积约五平方米左右,轮廓完整,字迹清晰,正楷工整,雕刻粗犷,刀笔有力。,文曰:霍山县淮西第一桥旧名下符桥倾圯至大明弘治十七年甲子七月庐州府马为本县知县吴霖鸠工江镜等五十人建历二十八年已丑迄正德元年丙寅五月桥成并立磨崖于右”。
通光山下的摩崖碑记
      古淮西第一桥,为单孔圆拱桥,全部为石所筑,桥旁坡岗卧有铁牛一只,大小如成年牛,周身布满篆字,历几百年不锈,可惜建国后在“大办钢铁”的运动中被毁。古桥桥面宽阔高大,桥孔水面船可通行,为明、清时进出霍山的古道津梁。据《光绪霍山县志.卷三.建置.津梁》篇记:“下符桥在上渡桥北。事见古迹。不知何时倾圯,明宏治间,知县吴霖承庐守马檄再建造新桥,名淮西第一桥,今桥下已成平地”,短短几百年间,所谓沧海桑田不过如此。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为了阻击日军南进霍山县城,淮西第一古桥被国民党工兵用了上千斤炸药炸毁,爆炸声十几里外清晰可闻,现仅有一孔条石桥,古桥早已随着历史的长河烟消云散了。
原淮西第一桥旧址,一片荒凉掩映在黄花从里。
桥下的古河道仍在流淌,诉说着千年的沧海桑田。
 灊邑原古河道已成了荒凉的水荡
       下符桥古镇还有一座上渡桥,建桥年代要晚些,据《光绪霍山县志.卷三.建置志.津梁》记载:上渡桥,县北二十里,国初下符桥水南徙,善士程大锡改建石桥长二十丈,费千余金。乾隆三十年,桥面为水冲毁,生员广士杰倡捐重修。
       清顺治年间下符桥河水改道南徙,善士程大锡出资重新建了新渡桥,新渡桥旧址在二零零九年建的新桥处,桥头立有善士程大锡捐资建新渡桥的碑记解放前还在,现早已不知所踪。下符桥当地人把原淮西第一桥处称为老桥荡,新渡桥处称为小桥荡,两处相距有二里左右,新渡桥旧址,当地人也叫渡船口,是因为新渡桥也不知何时坍塌了,改为渡船过河,直到一九七六年在下游修建了原混凝土桥为止。二零一零年,渡船口村在新农村改建时,在原新渡桥原址处挖出大量的长石条,为原新渡桥旧物。
       下符桥是否存在国古灊邑城址呢?建国前,下符桥保留有两座城门,一在原下符桥镇政府前现在的“贸易货栈”处,为南门,南门门头上有四个大字,第三个字为“巽”;一在下符桥老街北头处,为北门,两门相距几百米左右,解放后被拆除。现北门旧址路边保留有古井一口,井水清澈仍为居民使用,距离此处往北不远有古烽火台遗址,在现在的亿民照明背后的山坡上,遗迹犹存,当地人称烟墩,古时在大道边设置烽火台,十里一烽,五里一燧,故此许多地方保留有五里墩的地名。
       水经注云:““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淠水。”
       从记载来看,淠水往东北流经一个叫蹹鼓川的地方,但霍山境内没有蹹鼓川、蹹鼓山之内的地名,所以有学者怀疑蹹鼓川是否为郦道元杜撰的地名,《光绪霍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六安州志灊水北过霍山县治西北又东北入六安界,又北合淠水此灊水水经注呼为蹹鼓川,云盖郦道元从汉书以出沘山者为正源故则名此水为蹹鼓川,虽注水经而与水经以霍山为正源者异旨,考水经注原文: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西北流左注淠水,此州志所本,但州志虽与水经注合而与今日河流情形不同,今土人咸指县治所出之河名东河,湄水下流麻步川名西河,县治之水自东北流注麻步之水自西北流注,故名两河口,曰东河者与水经注淠水东北之势合,窃疑左右字水出东南等字世久不无讹衍,且水经原文淠水出霍山东北过六县东,其注云淠水东北,承水经原文而言明指今县所出之水矣,若以今麻步水为淠水正源是在今霍古灊之西北矣,不得云东北也,或疑蹹鼓川即麻步川转音,考水经注下文泄水上承沘水於麻步川,谓之濡水,今西北并无此水,盖注水经者以麻步蹹鼓为二,故淠泄方向皆误,山川之学,百闻不如一见,古今形势平原水道或有变迁,山溪则终古无易,考古者宜以亲历山川之脉络辩证古人,不可附会古人以强合今日之山水形势,况郦道元注水经时南北间隔道殆,惟博采载籍未出户庭乎!”
        麻步川,麻步也称麻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麻埠镇,州西南九十里有麻埠河,置巡司于此。万历二年,添设把总,以防矿贼,而巡司遂革。”流经汉灊县故城的淠河,今人称东淠河,从麻步川流出的水今名西淠河,两河交汇处叫两河口,又名西河口,与现在的六安县青山乡陶洪集村隔河相望,存有宋代古塔一座,又名望江湾,塔名望江寺塔。
      《光绪霍山县志》认为《水经注》所说的鼓川即为麻步川,千百年来义随音转,讹成了麻步川,但却又与《水经注》记载的水流方向有误,因此怀疑《水经注》原文“左右”“水出东南”等字是后人添加的。《隋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属有开化县,注:梁置有衡山九公山蹋鼓山天山多智山。”
      九公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记载:“九公寨在州西南六十里九公山上。山有九石,如人立,因名。”今名九公寨,在两河口以北六里左右,隔西淠河相望。那么隋庐江郡开化县在何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记载:“开化废县,州西四十里。梁置。隋因之,属庐州。唐废。”
      《光绪霍山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记载:“宋始析置开化县,齐梁魏北齐陈周隋无改。宋书.州郡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边城左郡统有开化县。南齐书.州郡志:安丰郡统有开化县。北魏.地形志:西边城郡有开化县。隋书.地理志:庐江郡属有开化县,原注云:梁置有衡山九公山蹋鼓山天山多智,太平寰宇记:开化县在六安西四十里。国朝乾隆府志.州县志:开化县在今县北开化乡,自宋析开化,灊县疆域自是割并,乃殊于旧开化本宋元嘉时置,隋书称梁置误,梁始改灊县曰岳安,魏改安城,北齐复为岳安,陈周因之,隋改名霍山县。”岳安,《光绪霍山县志卷一.地理志.沿革》:“江南通志,霍州,在今六安州南五十里又称岳安故郡,在县北五十里,今州北适中有青山镇,一名小霍山,城址庙祀尚存
       根据这段文字记载,可以肯定隋庐江郡开化县,北齐岳安郡都在今天的六安市青山镇以南,也就是现在的霍山境内,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十二》:“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朱脱鼓字,戴、赵增。会贞按:当作水出东南蹹鼓山,《隋志》,开化有蹋鼓山,蹋、蹹通。山当在今六安州东南。”
      杨守敬的门人熊会贞根据《隋志》推测蹹鼓山当在现在的六安县东南。但在霍山境内或者与六安交界处就没有山名蹹鼓山,所以《光绪霍山县志.卷一.地理志》才有了上面的说法,认为蹹鼓川就是麻步川,《水经注》原文“左右”“水出东南”等字是后人添加的。
      考据地理需当身临其境,方能了解山川走势。古语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河道会随水势而改变,但山川千百年不会有太大的更改,所谓青山不老也!蹹鼓川,蹹鼓亦作蹋鼓或踏鼓,古时的一种歌舞,著革履踏行大鼓之上,谓之踏鼓:川,说文解字,象形,水也,本义归向泽、海的水流,引申为像水流一样的平地、平原都可以称为川,一般与山相连,名山大川,一马平川等。
      淠河流入六安境内经过相对于丘陵来说,有着一马平川的地方当为属于古灊邑的下符桥镇附近,这里有一片平原地带,南北长有九至十里左右,东西宽有十里左右,四周丘陵低山环绕,淠河从平地的西边方向流过下符桥境内,而且下符桥有河从东南部流向西北经新渡桥旧址而下,左向流入淠河,与《水经注》原文“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的记载惊人的相似。
      下符桥之南有通光山,山下有古官道通霍山县城,山顶有巨石相邻,一字排开,最高的巨石约六、七米高,在距离巨石十几里的地方就可肉眼见到,《光绪霍山县志.地理志.山川》记载:“通光山,邑东北十五里,山上有石窍通光如月,又有二石相并瘦影竭竮,中间如削,土人谓之相思石,知县潘际云诗:石妇无言临蜀道,望夫有恨立江湄。风风雨雨常相守,  看尽人间多别离。”
      《光绪霍山县志.地理志.古迹》记载:“香炉石,县东北十五里通光山脊,有石上丰下殺形如香炉,旧志”。后面有旧志二字,说明原为《嘉庆霍山县志》编撰,因为《光绪霍山县志》是从《嘉庆霍山县志》续修而成。比《嘉庆霍山县志》记载“通光山”还早的只有《读史方舆纪要》提到了通光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又通光山,在县东北十里,道出六安。”除清末民初杨守敬《水经注疏》外,从《水经注》到《隋书.地理志》再没有古籍文字里提到“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等记载。
通光山顶蹹鼓石远眺,遥遥可见山顶巨石如鼓
通光山顶蹹鼓石远观 
通光山顶蹹鼓石近景
        光绪霍山县志.地理志.山川》记载的香炉石,相思石应该是指同样的通光山脊的巨石,关于通光山脊有石窍通光如月,所谓的通光山名的来源有些牵强附会,山顶的巨石形似巨鼓,应该比石窍通光如月更显而易见,实际上现实中也并未见到通光山上如月的石窍,应该是潘际云《嘉庆霍山县志》牵强附会的说法。古人有指石为鼓的习俗,如陕西渭南的石鼓山,刘秀指石为鼓的记载,通光山顶巨石从远近来看都似巨大的鼓的形状,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南北割据,郦道元未能到达属于南蛮之地的灊邑故地,郦道元依据当时的典籍记载了“淠水东北,右会鼓川水,水出东南川”的历史史料
       直至明末清初时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津”,在他到达现在的下符桥时,可能千百年来义随音转,当地人已将此山口讹为通光山而潘际云编修《嘉庆霍山县志》时也沿用用了顾祖禹的记载,未尝没有这种可能。请看《光绪霍山县志卷首.图说》所绘北乡十二图,所属为现在的下符桥地区,图中黄色的线是原霍山县通六安州的古官道,从通光山下经过,越过下符桥古镇通往六安州,红色的是淠河,绿色标记的的是通光山,蓝色的是流淌过下符桥的古河水,虽然距今只有几百年,但河道已经有了改变,古图上面通光山南面的河流现在早已不存在了,良田如画。尽管如此,从此图还是可以看出,与《水经注》原文“淠水东北,右会蹹鼓川水,水出东南蹹鼓川”的记载惊人的相同。由此可以推断通光山即《水经注》里提到的蹹鼓山,千百年来义随音转,口讹为通光山,而蹹鼓川即是古灊邑所在的下符桥平原地带  
      历史需要后人尽可能的去还真,而不是牵强附会,混淆古今。

通光山下的古道,曾经的漫漫古道,现在是芳草萋萋一片荒芜

古道旁的凤凰山古烽火台遗址

通光山下古道边的上马石旧物

1976年的混凝土桥旧址,此处河道为清顺治年间下符桥河南徙的河道

 蹹鼓川古河道,水发东南

 

2016-08-17 22:00: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ac9d0102wt5x.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