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了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证监会掌门人刘士余3日在公开讲话中痛批“野蛮收购”,他说:“陌生人变成了野蛮人,野蛮人变成了强盗。当你挑战刑法的时候,等待你的就是开启的牢狱大门。”这话说的明确、阳光、结实、痛快,像条汉子,把雾霾弥漫的中国股市撕开了一道天日的光明。毫无疑问,我坚决支持刘士余。
说实话,这些年,金融资本至高无上——金融资本主义的一套规则在中国大行其道。从余额宝到P2P,从“杠杆牛”到野蛮收购,实际上都是“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野蛮金融”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经济快速“脱实向虚”的关键原因。不错,这不过是拾人牙慧,而绝不是什么金融创新。如果容忍这样的金融持续发散,中国实体经济将与当年的美国一样,被挤出中国的经济舞台。
我坚信,刘士余主席反对的绝不是规范而正常的、向巴菲特那样的机构投资行为,而是赶走实业家、让公司行为更容易配合自己炒作的、野蛮的股票炒家、金融大鳄。你看过电影《华尔街》吗?我看过很多遍。1999年,在我制作大型系列专题片《资本市场》时,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先生专门送给我一个光盘,就是这部电影《华尔街》。电影描述的实际就是金融大鳄盖柯如何通过收购玩弄蓝星航空,并从中攫取暴利的故事。很遗憾,这样的故事今天好像正在中国上演。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兼并、收购大潮,美国记者布莱恩·伯勒和约翰·希利亚
尔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大收购》,它忠实地记录了1988年10月至11月雷诺–纳贝斯克
公司被收购这一震惊全球的金融事件的全过程,以及收购之后的各种资本演变,最终杠杆收购者让公司付出了67亿美元的代价,用于支付收购时的借款,并使公司陷入严重亏损的境地。我推荐中国股市投资者再去看看《华尔街》和《大收购》,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中国股市“野蛮收购”背后的真正用意?
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有句流行语:小的就是美的。它实际揭示的是当时华尔街大鳄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而大发其财的做法。首先是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把市场利率拉高到20%,以致所有实体经济无法承担高额的财务成本,逼迫美国本土企业跨国经营,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次其是美国实业上市公司股价暴跌,给了华尔街金融大鳄以低成本玩弄金融游戏的机会,这是大收购的背景;第三,金融大鳄收购实业企业不是为了给它廉价的融资,支撑其业务继续发展下去,而是把实体企业当成资本游戏的工具,把大公司拆成若干“美丽的小公司”,然后去卖高价。如何高价卖出?借助收购炒高股价,让高股价覆盖公司杠杆。这就是“小的就是美的”的真是内涵。
那时候,那些上市公司最容易被收购?一般是现金流非常充裕、负债率较低的上市公司。为什么?因为金融大鳄收购这样的公司敢于大规模举债,使用杠杆。只要以合适的价格拿下这样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账面现金就可以用于收购者归还债务。同时,通过上市增加负债而实现自身债务的转移,最后许多公司都被玩没了。去看看我们中国现在的杠杆收购是不是同样的法则?为什么是万科?为什么是南玻?为什么是格力?
正如我们看到的,许多在大收购时代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最后都变成了历史的罪人,为那个时代创造了“蛇吞象工具”的垃圾债大王——麦克·米尔肯最后也锒铛入狱。相反,华伦·巴菲特也收购,但为什么他不仅不招人烦,而且受到实业家的热情欢迎?我的理解是:因为巴菲特尊重企业家。他认为,他所投资的企业家都是很会经营企业的“下蛋工具”。他当然在乎企业现金流,但他认为那是企业经营用的资金,不能对它存有任何贪欲。而他贪婪的是股价收益,是因为企业经营业绩上升而带来股权价值回报。他明确地指出:我看好他们是因为他们比我会赚钱。为此,他甚至不喜欢不断分红的上市公司。在他看看,分红说明企业已经失去了好的投资方面,已经失去了成长性。
为什么我认为中国股市出现了“野蛮收购”?因为这些收购者不尊重企业家,而且要赶走企业家。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他们要控制企业?尤其要控制企业的现金而用上市公司的钱或增加负债去归还他们收购时的债务?如果是,那这家上市公司还有价值吗?投资者一定要在收购兼并的过程中分清虚实,认清真相,不要给“野蛮人”当了轿夫。有鉴于此,我当然要力挺刘士余,因为它关乎中国实体经济的命运,更关乎中国股市的长治久安,关乎中国股市的风气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016-12-05 03: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