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网络图片)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土木堡(河北怀来县东南)的土地在烈日烤灼下几乎烧了起来,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的大军在此竟被也先为首的瓦剌军大肆杀戮劫掠,是役随驾文武大臣大多战死,二十万明军伤亡过半,英宗本人被俘。“土木之变”为大明历史上相当黑暗的一页。
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尽管年号还是“正统”,但北京皇宫里的新皇帝已经登基了,是被俘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年号从第二年就会变成“景泰”的。也先的瓦剌军气势汹汹突破紫荆关直扑北京城下,虽京师三大营精锐已断送在土木堡,但临时拼凑的卫戍部队在九门外没让瓦剌军占到丝毫便宜。看到战况愈下,补给吃紧,各地明军逐渐靠近,也先不得不率军败退。大明朝一扫两个月前损兵折将、皇帝被俘的晦气,这一切都与某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的名字叫做于谦。
(网络图片:明代宗朱祁钰)
(网络图片:于谦画像)
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代宗朱祁钰病重。其兄英宗早已被瓦剌放回,虽被尊为太上皇,此时已被软禁南宫七年。眼见代宗病危,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权衡利弊,为一己之私发动“夺门之变”,从南宫迎回前帝复位。仓促间竟忘记罢黜代宗,到同年二月代宗崩殂的短时间内,大明朝居然二帝并存。为给“夺门之变”一个正当理由,策划者们诬陷于谦图谋“更立东宫”、“迎立襄王子”。复位的英宗本不忍杀谦,但政变主谋之一徐有贞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的理由,还是让皇帝下了决心。保住“土木之变”后飘摇江山的第一功臣于谦,此时成了皇权之争的牺牲品。纵观大明一朝,被冤杀的忠臣不算少,但于谦是最让人痛心的一位。
于谦死后,他的一个儿子隐居井陉南峪村并留有三子,分别名为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成化年间,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井陉南部旷野深山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生活条件困乏,于家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一个石头村落。
这是当地人的说法,但有些存疑之处。明史《于谦传》中有载“丙戍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明确说明于谦被杀后,被抄了家,家庭成员也被发配边疆,他的儿子可以逃到离北京不算远的地方隐居似乎不合情理。于谦有几个子女在正史里没找到记载,不过至少有个叫于冕的儿子,被发配大同戍边。“成化初,冕赦归,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新登基的宪宗皇帝也说“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成化二年于谦平反,推测于有道应该不必迁居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井陉一支是否为于谦直系后裔还真不好说,若能够参看于家村的族谱,应该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或佐证。
自一世祖于有道始,于姓已在此繁衍廿四代、建房舍四百多幢,共有居民近两千人。于家村的神奇之处是房屋从房基到屋檐、连同数千米的巷道,都是清一色的石头建成,故又称石头村。
漫步村中就是走在一个石头王国里,一座座石头屋古朴沧桑、一条条青石板路坑洼不平,细雨中显得更加凝重。
最值得一看的是“清凉阁”,此阁兴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下两层为全石结构,上层是砖木结构,外观与北京前门箭楼相似。
本来打算建三层,但清凉阁建到两层时,于氏的主力工匠因施工受伤而死,此阁就没有继续加建。
让人称奇的是,清凉阁下两层没打根基,是由一块块巨石垒砌,每个石块都大得惊人,有的重达五吨,这在那个年代完全依靠本族人力是相当不简单的。
此外,村中的于氏宗祠、博物馆、四合院、古街道、真武庙、观音阁等都是值得驻足的地方,买门票进入,这些景点均可入内参观,村中还会派一名导游引路并进行讲解。
虽然笔者对此村为于谦直系后裔之说存疑,但这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来到这座历史文化名村,体验古朴的石头村落,缅怀民族英雄于谦,是件相当值得的事情,这座村落是用石头书写的一个传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以此结尾与诸君共勉。
2014-01-08 02: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