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新时期的中国没有大师遂使韩寒成名
前阵子,鲁迅文学奖公布后,文坛围绕周啸天这人是否够格吵翻了天。这很正常,因为新时期的中国没有大师,谁是权威?没有权威性结论,当然彼此不服。
反对周天啸获奖的人只是举例其诗艺很劣质,却又无法举证谁的诗歌在诗艺上就当之无愧能获奖。反倒是评委之一的著名作家王蒙对周啸天有很实的一句评价:“他的诗歌让我读之落泪。”按理,能够让人落泪的诗肯定是好诗,但人们还是不服,原因就是王蒙也不是大师。
当下的中国没有文学大师,于是文坛乱七八糟。
当代中国曾有一批文学大师,如巴金、冰心、沈从文等,但随着他们一一仙逝,文学大师的名号就一直空缺着。且这些文学大师的成就也是成就于民国时期,即文学成果属于现代文学史时期,只是人活到了当代。
也就是说,在当代,在碧华先生的眼中,仍然没有产生与大师称号相匹配的不朽作品。但当代的国民,曾在那些大师们的作品的指引下,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大师们的作品曾像灯塔,曾像标杆,让国民的阅读,让文学爱好者的写作,都有一个明晰的方向。
可是,大师们在当代没有延续他们青年时代的神话,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感止于当代。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勿需赘述。
那么莫言是大师?非也,虽然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其作品并未体现莫言独立的思想,仍然只是会说故事罢了。会说故事的小说作家中国还有很多,所以获奖还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以我的标准,大师首先是一个思想家。莫言显然不是。
就在中国文坛没有了大师的光芒照耀的时候,急需有一盏灯来点亮人们黯淡的心灵,不管这盏灯是煤油灯还是电灯。
这个时候,韩寒横空出世了。当他出现在文坛时,他拿眼一看,竟无一个闪耀光芒的人,此时的他颇有些像孙悟空提着金箍棒下山,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舞弄一番,直搅得文坛天昏地暗,直搅得那些早已把自己视为功成名就的作家们半天没回过神来,等他们回过神来时,韩寒已把8090后的读者抢了个精光。
我现在仍在思考,为何是韩寒填补了中国文坛一段时期的空白,而不是甲,也不是乙?
这是个时机问题。韩寒踏入江湖的年代,别说老一代作家们仍然思想保守,就是上世纪80年代冒出来的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们,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撞晕了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经济转型,让全体国民卷入到了为生存为发财而发狂而疲于奔命的境地,作家诗人们概不例外,许多人直接下海,远离了书桌。即使有少数坚守的人,也在恍惚中度过余生。
所以,当港台作家的作品风靡大陆一阵子之后,中国大陆的作家几乎端不出什么好菜来了,只有贾平凹的《废都》昙花一现。
这时,贪玩的逃学的韩寒,既不像同龄人那样在教室里苦读,也不像前辈作家那样有着太多的思想桎梏,他完全以一种顽皮的写法,抓住了青年一代渴求叛逆的心。
但毕竟他不是一个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接受现代文明比较完整的青年,当他的灵感与生活积累倒空后,便仅剩下一副空皮囊。2010年,素有“文坛妖姬”之称的陈文茜将韩寒狠狠地臭了一顿,她说:“用李敖的话说,韩寒不值得评价。作为上海市民,赛车先生的韩寒看起来蛮帅的,其实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对于上海世博的无知,显得浅薄和没文化,说话就像放屁一样轻松。”此“妖姬”说话虽然粗痞了一些,但很精准,严格来说,韩寒是一位合格的赛车手,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更不可能成为大师。
当下的中国文坛没有大师,连曾红极一时的韩寒也拍电视剧或赛车去了,所以,文坛经常吵吵嚷嚷是很正常的。前不久,当年与我一起经常在安徽《诗歌报》上发表诗歌的韩东先生说:“中国社会确实比较浮躁,各行各业,包括作家也是。这个会议,那个会议……为什么中国没有高端的作品,就因为我们不能全神贯注……现在中国人在全世界蹿来蹿去。中国人缺的就是全神贯注。”
韩东的话很形象,的确,现在满世界都是蹿来蹿去的中国人,如此,又怎会诞生大师?
2014-08-30 15: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