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为什么要把高校分成三六九等?
Sunday, November 16, 2014 15:15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文/晏扬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就此回应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今后将加强顶层设计,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我国高等院校是分为多个等级的。最高等级是9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等;其次是“985工程院校”,目前有几十所;再次是“211工程”院校,共有100余所;再往下是普通二本、三本院校。将高校划分为多个等级,有利有弊,尽管教育部官微澄清了传闻,但对于高校等级划分之弊,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985工程”、“211工程”不只是一个头衔或一项荣誉,更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教育投入有限,名校多分一杯羹,普通院校就少分一杯羹,以至于高校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固然让少数名校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代价是更多普通院校的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甚至出现“生存危机”。与此相对应,当名校的学生享受着“高大上”的教育,普通院校的学生却感觉自己像是“后妈生的”,不公平感乃至自卑感油然而生。
  二是加剧了高考竞争,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目前全国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竞争比过去更加惨烈,为何?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考生拼的不是考上大学,而是要考上名校,“非985不上”、“非211不上”云云,高校等级划分给高考竞争火上浇油。结果,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威力反而在加强,拼升学率、拼考上名校的人数仍是各中学的奋斗目标,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被抛诸脑后,学生的负担始终减不下来。
  三是导致“院校歧视”,不利于促进就业公平。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非985、211毕业生不要”,这种“院校歧视”是就业歧视的新变种。尽管教育部、人社部一再出台禁令,但“院校歧视”依然愈演愈烈,连一些学校招研究生,也要求必须是“985院校”、“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自从有了高校等级划分,招聘市场上便逐渐有了“院校歧视”。换言之,“院校歧视”其实源于高校等级划分,当人们指责用人单位把高校和毕业生分成三六九等时,殊不知,行政权力主导的高校等级划分,何尝不是把高校和毕业生分成三六九等?
  世界上那么多一流大学,却从没听说被政府划归某个等级。高校是不是有名、属于哪个档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官方说了算。这说明,高校等级划分并不是创建一流大学之必须。这种做法究竟利大弊大,在高校“去行政化”的潮流下,高校等级划分该何去何从,的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4-11-16 15:13: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5929780102v5k7.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