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晏扬
近日,曾在江苏如皋市石庄镇城管中队任职的张豪向现代快报爆料称,去年4月,他曾参与当地一次救火行动,与3名同事一起救出一对老夫妻。事后,3名同事都获得了见义勇为的荣誉,张豪的名字却莫名“失踪”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名参与救火的同事。
对此,石庄镇城管中队回应称,张豪平时表现不好,之前殴打过群众,还有群众举报他吃拿卡要,所以当时没给他申报见义勇为。
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并常说“功是功,过是过”,功不能抵过,过也不能掩功。张豪平时表现不好,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不能因为他平时的表现,就抹杀他见义勇为的义举。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但石庄镇城管中队硬是要把一个人的功与过混为一谈。
当张豪冲进火海救人的那一刻,他就是英雄,不管他平时表现如何。申报见义勇为称号不是评选道德标兵、模范人物、先进分子,其评价标准应该是单一的,就是看一个人是不是有见义勇为的行为。
根据《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生命财产,就是一种见义勇为。该规定没有附加任何条件,没有将“平时表现”列为考量因素。事实上,如果将“平时表现”作为硬性条件,那么很难说石庄镇城管中队4名城管就有资格获得见义勇为称号——难道他们平时的表现就是完美的吗?
由此观之,《关于开展南通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候选人评选的通知》中要求见义勇为者必须“社会反响好、群众认可,且一贯遵纪守法”,不仅与江苏省的规定相冲突,而且有“道德洁癖”之嫌。
这种“道德洁癖”只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许多见义勇为者受到不公正对待,进而挫伤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人无完人”,人们在见义勇为之前,还要掂量一下自己平时的表现,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当英雄的资格。二是导致在申报见义勇为时弄虚作假。一个人明明平时表现不够好,但在申报时无限拔高,人为打造出一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这方面的事例可谓多矣,教训深刻得很。
人性是复杂的,任何人的内心都有善的一面,也都有恶的一面。一个平时劣迹斑斑的人,可能会在紧急时刻迸发出惊人的正能量,正如一个平时安分守己的人,可能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为非作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激发、弘扬人性中善的一面,抑制、打击人性恶的一面。
张豪平时表现不好,但他能在关键时刻冲进火海救人,这是难能可贵的,是最需要呵护和鼓励的。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人,更需要荣誉的激励,一次荣誉激励、一次社会认可也许就能把他人性中的善彻底激活,一个见义勇为称号也许就能激励、鞭策他从此走上正途……
为什么不呢?有关方面为什么那么吝啬呢?难道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人,就该让他“破罐子破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