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中国人的选车“看脸时代”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14 3: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11月份的汽车销量排行榜上,日产的轩逸暂时替代大众的朗逸,登上了紧凑型轿车的销量宝座。问题来了,为什么两个“逸”的销量就能这么牛?

这两年,中国的汽车在取名上比较讲究,比如这个“逸”字,就颇有几款车用到,除前述“双逸”之外,还有什么逸动、逸致、景逸;那个“朗”字,用得更多,朗动、英朗、朗世、朗行、风朗等不一而足。这里边,销量有行的,也有不行的,不过,至少“轩”和“逸”的组合体看上去颇有前途,而“朗”和“逸”一旦合体,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

大众的朗逸,销量冠军早已拿到心烦了。关于“朗逸”、“轩逸”这些词组中蕴含的成功密码,自有懂五行八卦的高人去解读,我等普通人,只懂得“看脸”,也勉强从“面相”角度去揣摩一下吧。

大众的朗逸,一看就是出自某名门望族,它那张脸跟家族中的大哥小弟们看不出什么分别。这家人如果一起出门儿,就好比某个特殊年代中的一家老小全穿绿军装上街,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现款的朗逸,外观向大哥帕萨特看齐,看上去干练挺括、钣金活儿细致,漆水鲜亮,天然有一种高级感。“大众脸”让大众家族成员都能沾光,而朗逸又帅气价钱还不算太贵,在紧凑级轿车中就脱颖而出了。

新一代的日产轩逸,乍一看就是一部小一号的天籁。轩逸寻找存在感的方式跟朗逸如出一辙,照搬高一级车型的外观设计,在同级车型中就会显得更高级、大气。

作为新兴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买家在选车时,难免“以貌取车”,大部分注意力被外观所吸引。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组织开展的2014年全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中,有一项是关于用户购车看重的几大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汽车买家们确实处于“看脸”的时代——排名前六位的因素依次为:“车型好看”、“质量可靠性高”、“品牌知名度”、“安全性高”、“汽车性能好”和“舒适性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买车都不会专挑不顺眼的。

在汽车刚刚普及的年代,不存在“看脸”的问题,因为你看到的面孔基本都一个样。福特的T型车开启了美国的大规模汽车消费时代,从1908年开始生产,到1927年停产,T型车的模样基本没有变过。在那个年代,只有权贵、富豪们才对漂亮的车身感兴趣,也只有他们才能为昂贵的定制车身付钱,普通老百姓,更关注的车子是不是便宜又坚固耐用。福特也认为造出耐用的车子才是王道,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都摁着一款T型车折腾,以持续的改进和降价创造了一代神话。

到了1920年代,通用汽车已经开始意识到汽车外观可能会对销量产生巨大影响,在1926年引入了一个汽车设计界的祖师爷级人物:哈里·厄尔,并于次年成产了汽车业首个外观设计部门。

也就是在1920年代,美国人已经看了十几年T型车,也看了十几年单调的黑色车身,难免会审美疲劳,他们开始对新的汽车外观感兴趣。通用汽车用新颖的车身样式和丰富的车身颜色,一举击败福特,成为新一代销量霸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

哈里·厄尔一次又一次地引领汽车设计潮流,在他的主导下,汽车车身越来越低、外凸的翼子板、脚踏板一步步融入车身。如果你对汽车历史有些了解,一定知道1950年代末开始的美国汽车“尾翼时代”,从战斗机嫁接过来的尾翼华而不实,这种设计没有任何实用性,但却能引发观者的惊呼,当人们看到火箭一样的车尾和大面积银光闪闪的镀铬时,虚荣心促使他们一定要搞一台这样的去车招摇过市。

通用公司早就预测:二战以后,美国人买车时会把外观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自动变速箱,第三是高压缩比发动机。事实证明,通用想的一点都没错,而通用汽车的销量,和它们的外观设计一样,持续站立在潮流之上。

德国汽车走向普及,已经是二战以后。战前设计的国民车——大众甲壳虫,成为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先行者。甲壳虫的经历与T型车有些类似,在德国一直生产到1970年代,大众在一直在改进甲壳虫,却没有勇气用新的设计去替代它。当然,甲壳虫的外观和机械设计都非常经典,导致大众公司在开发替代产品时犹豫不决,但它的持续畅销,同样也说明,当时德国普通民众对外观的要求比较少,他们更需要的是一部可靠好用的车子。

德国人比较擅长于机械,对外观设计却缺乏灵感,于是,甲壳虫的替代者高尔夫,外观设计是由意大利人乔治亚罗完成的。

在汽车普及的起步阶段,外观不如实用重要,但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进入“看脸”时代。

中国市场也是一样,方头方脑的老款桑塔纳和捷达前几年还在销售,因为中国汽车开始普及时,一些人觉得买台实用的车就好,对外观的要求不高。

中国的车市发展到现在,已经彻底进入了“看脸”时代,你别看有的人津津乐道于性能、配置、安全性之类的话题,但真正促使他下决心购买某款车的,还是外观——这好比相亲,眼缘很重要,一眼看上了就是看上了,看不上就没必要安排第二次见面。

比如,某款销量奇好的SUV,最大的优势也就是外观设计,相对于售价来说,它看上去要高级得多,而它的机械素质却是一般般。

再比如,某默默无闻的合资品牌,自从启用全新外观后,全系销量都猛涨,主力车型顺利跻身“屌丝三宝”。

某汽车品牌曾经在中国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想了解买家们对SUV车型最注重的方面有哪些。结果表明,大家最看重的不是什么越野性、安全性之类,而是“外形设计”。

谁都想买一台看上去漂亮的车子,但把外观当成选车的第一要素也有不合理之处。比如,有的车看上去挺有档次,但用起来故障率却比较高;有的车看上去很高级,但动力匹配却有些别扭;有的车看上去很威猛,实际安全水平比较低。

人们对于汽车的口味儿,先是实用性至上,然后是“外观控”,接下来实用性又开始回归。汽车消费的“看脸时代”也是一股潮流,慢慢人们又会冷静下来,选车时不再专注于外观,而是更多的考虑汽车的品质。

从1970年代以后,日本轿车大举进入美国市场,这些汽车以经济实用、品质可靠、驾乘舒适见长,而不是夸张夺目的外观。日本汽车的设计普遍比较低调、平和,有时还会被批评设计过于平庸,但1980年代之后的美国人,并不像以前那样特别在乎他们的车是否有个抢眼的外观,更多的人看重车子的质量——这算是返朴归真吧。

美国汽车市场早已走过“看脸”时代,虽然汽车的外观设计依然很重要,但人们在挑选新车时,会特别看重车子的质量、可靠性、转售价格等。看看美国汽车销量排行榜就知道,那些可靠性好、二手价格高的车子非常受欢迎。

中国正在大步迈进汽车时代,在消费经验相对较少的时候,买家们选车有可能成为“外貌党”,市面上的新车也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以貌取车”其实不太科学,毕竟车是拿来开的,不是当画看的,如果选车时,能在外观和品质之间搞搞平衡就比较好了,比如说,某款车的外观让你欲罢不能,但某方面有质量问题,那就要咬牙放弃,哪怕外观退而求其次,也要找台品质放心的车子。

问题在于,中国大量的汽车买家缺乏汽车知识和用车经验,当他在车市旧转悠的时候,除了看看样子、摸摸内饰、问问配置,其它的一片茫然——这也没办法,消费不成熟的时候,少不了有人就被漂亮的外观所诱惑,市面上那些“极光款”
、“途锐款”、“雷克萨斯款”的SUV,不就是为这些人准备的吗?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

     

2014-12-24 03:26:04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6623190102vbry.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