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起嫌疑人被执行死刑后又宣布无罪的案件”、“‘呼格案’家属不满意104万元的赔偿”、“呼格案专案组组长冯志明自杀”……,上述这些说法经记者核实,发现均为谣言。(中国新闻网)
“呼格案”得以逆转,除了其父母家人的长期坚持、部分学者的长期呼吁以及新一届政府关于“法治中国”信念,媒体的持续关注,也是重要原因。事实上,“呼格案”再审的相关消息也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这不仅从舆论监督的角度推动了“呼格案”再审,其对于社会的教育、警示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在此背景下,“呼格案”后又为何“谣言”四起?
不妨先看看这些谣言,所谓“首起被执行死刑后又宣布无罪的案件”,如此表述恐怕并非是为了强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冤假错案很少,更多的恐怕是为了突出我们司法纠错机制的不足;而“呼格案”家属不满104万元的赔偿,恐怕不是要诋毁“呼格”家人贪财,而是想要提醒他们、还有更多的人,在生命、名誉、尊严面前,区区的百万赔偿真的算不了什么!至于冯志明自杀的谣言,除了寄托一种恩仇快意外,更多的恐怕是担心”呼格案“问责的成色。易言之,对于“呼格案”,冯志明可能是重要的参与者,但他绝不是唯一的责任人。既然“呼格案”已经得到纠正,既然问责机制已启动,那就应该彻查。不冤枉一个好人,但更不能放过一个坏人!
不难看出,这些谣言之所以产生,并得到迅速传播,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公众对于“呼格案”的恐惧。
事实上,“呼格案”最恐怖之处在于:司法者可以以司法、国家的名义,公然夺取无辜者的生命。而这样的错误之所以犯下,相关人员的素质、人性之差或许是重要原因,但根本的问题恐怕还在于相关体制。倘若我们的司法系能够真正实现公正、公平、公开,倘若相关的司法行为能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年轻的“呼格吉勒图”还会被这样处死么?反过来说,倘若我们不能改变、完善相关体制,谁都可能碰到“冯志明”这样的警官,谁都可能会变成又一个“呼格吉勒图”!
2014-12-20 06: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