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日本天天“蒋”【12月9日(星期二)篇】
据说明成祖朱棣曾说过“最是无情帝王家”,父母兄弟子女皆是权力面前“拦路虎”。独自一人登上权力巅峰,面南称孤的滋味,恐怕“寡人”一词能略表一二。所谓“帝王之术”,在中国有《资治通鉴》供后人揣摩,在日本,“帝王之术”是通过皇室教育表现出来的。
在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以前,日本是将天皇作为“神”来对待的。既然是“神”,便不能有“人”性。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昭和天皇一生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从“神”到“人”,他的一生是日本“帝王学”从极盛到衰败的真实写照。
昭和天皇幼名迪宫,自1906年5月开始,在位于东京青山的“皇室幼儿园”里上学,和小朋友们一起搭积木玩游戏,开始的时候和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多不同。到了1908年,进入学习院初等学科学习,当时的学习院院长是有日本“军神”之称的乃木希典。乃木确定的未来天皇“教育方针”,就是和同学“平等”。
可惜这一愿望注定只能是愿望。
1912年,明治天皇驾崩,大正天皇继位。皇孙迪宫升级为皇太子裕仁,离帝王尚有一步之遥的他虽然只有11岁,却已经开始踏上“孤家寡人”之路。
裕仁有两个弟弟,分别在他1岁和3岁时出生。3个小兄弟长在一处,感情甚笃。然而成为皇太子之后,裕仁就必须搬离原来的住处,入主“东宫”。小小年纪骨肉分离,裕仁非常想念弟弟们,于是在东宫里装上了电话,每天和弟弟们“煲电话粥”,每天晚上10分钟的“兄弟热线”雷打不动。
根据《昭和天皇实录》记载,裕仁在东宫御学问所中,每周一、周四的第一节课便是“伦理”课,就是所谓的“帝王学问”,如第4年第一学期的讲义就是“日月无私照”,讲为帝王者须正大光明,绝无私心。
按当时的习惯,日本皇族男性是一定要当兵入伍的。到了小学4年级,裕仁开始学习军事学,以便将来成为统率三军的“大元帅”。1912年9月,小学生裕仁成为陆海军少尉。又过了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皇太子裕仁时刻紧跟前线战况,还努力阅读《世界大战史》。老师启发他读法国革命史,让他感受法国王室的灭亡,以儆效尤。他自己在读过拿破仑传后,冷静地分析道,不能像拿破仑一样用马基雅维利的方式统治,而是要用历代日本天皇的“八紘一宇”的精神来治理国家。
从小就思考“国家大事”的裕仁极少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战后,君主立宪制下的日本,天皇不再是“神”,后代王室成员似乎也渐渐从“特殊身份”的桎枯中摆脱出来,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年轻一代不愿再去学习院学习“帝王学”。
据《周刊文春》报道,皇孙悠仁亲王虽然“低调地”就读于御茶水女子大学的附属小学,但是由于皇位第3继承人的身份,他还是“高调的”处于舆论中心。如今悠仁才二年级,整个日本就在讨论皇孙的“升学之路”。为了保证教育的连贯性,一般日本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初高中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御茶水大的附属小学初中是男女同校的,但是高中就只有女学生了。因此“男学生”悠仁亲王必须“另作打算”。
整个日本都在热烈地讨论皇室“内政”。
一位学习院大学的人痛心疾首的说:“可能是受了姐姐佳子内亲王(19岁)从学习院大学退学的影响,秋蓧宫家似乎完全没有让悠仁亲王(8岁)来学习院初中上学的想法”。
无论悠仁上哪所中学,似乎都不再有“帝王学”的影子,他和同龄人一起接受公立教育。比起自己的祖辈、父辈,他得到了更多的“自由”。不再“一脉相承”的“帝王学”,于年幼的皇室成员,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一个世纪之差,曾祖父昭和天皇的“帝王学”是显学,如今,悠仁亲王似乎更钟情于“平民学”。■
2014-12-10 06: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