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那些年,我磕破的英语单词本
Tuesday, December 9, 2014 1: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在中国的语境下学习英语,很多人都以失败告终,我之所以能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世界对话的人,很大原因在于我有一种对自己的“死嗑精神”。死嗑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执著,是一种梦想支撑下的与惰性、胆怯、放弃等等人性弱点的较量。


我之所以在很年轻时就有这种死嗑精神,是因为我幸运地遇到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英语革命”,幸运地不断遇到“高人”(高标准、高要求、高品质),知道自己的差距,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是出路”,于是在“终身学习”中乐此不疲。


《那些年,我磕破的英语单词本》


——我所经历的“中国人的第一次英语革命”


学英语初动力——如听天书,不愿做“英语世界”的文盲


作为文革后第一批高考录取的大学生,当我们还沉浸在“天之骄子”般的荣誉和喜悦中时,进入大学的第一堂“天书课”让我着实有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自己无知的惶恐。那是进入大学后方华灿教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大课,所谓大课,是整个系集中在一起上课,我们一个系六个班,那堂大课人数很多,方教授讲的全部是英语。由于之前停课闹革命,我们这批大学生国文基础都差得一塌糊涂,更不用提英语了。而这样的课按说应该是在大三大四才开,经历了文革“文荒”饱受知识压抑的教授们也是迫不及待地想教我们。


方教授见到第一批久违了的学生们,压抑了多年的他像丰富的油田找到喷头出现井喷式喷发,他直接用英语讲了两节课,这九十分钟我几乎一句也听不懂。当时我懵了,感觉自己像在听天书,强大的求知欲被知识的魅力所唤醒,我不甘心做“英语世界”的文盲,那种摆脱无知的欲望使我开始拼命地学英语,最原始的目的就是像方教授那样用英语讲课。我相信和我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不在少数,我们那堂课的学生二百多人中,现在有五十多人在国外,为中国石油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出国要考托福,分数都要在
550分以上,以当时“英语零起步”的水平,能有这么多石油学子分布在世界各地,方教授的第一堂“天书课”功不可没。


(我的老师方华灿教授——图片来自网络)


学英语笨功夫——下苦力,方本磨圆补笨拙


(依旧清晰可见的红色标记,但有的字迹却已模糊不清)


(被磨圆、磨烂的英语单词本)


(那个年代用来记英语单词的本子)

 


我学英语达到了什么程度?就像饥饿的人见到了一桌子丰盛的晚餐,真是“饿补”啊!然而,记忆英语单词却是我的软肋:别人十遍便可铭记于心的单词,我百遍千遍也未必可以背下来。只好一个一个单词的标记,一遍背不下来的画一条“横杠”,两遍、三遍背不下来的画“三角”,多遍仍旧背不下来的画“红三角”,“红三角”的个数总是很多,如此长期坚持,英语笔记越来越多,这些英语单词本边角慢慢磨损,方的变成圆的了,好的变成烂的了。


为学习当“学霸”——练听力,霸占单位电视机


大学毕业到单位后,我的英语学习延续到单位,甚至为学习我还当起了“学霸”。“此学霸”而非现在年轻后生的“彼学霸”,我所指学霸是
为了练习英语,提高听力水平,一直“霸占”着英语时间段的电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研究所里只有一台公共电视机,为了跟电视机学习英语讲座《
Follow
me
》,我总是在别人还休息时,已占下电视等着英语讲座,别人也就不好意思跟我抢频道了。那时我甚至连走路、排队买饭的时间都在默背英语单词,搞得好像全世界都知道我在学英语似的。这样近乎疯狂的学习,让我变成别人眼中的“怪人”,但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无足轻重,醉心于学海中的我无暇顾及他人异样的眼光。


打开世界之窗——从翻译到对话各国政要


(我与美国前总统卡特)


(我在提问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


(在欧洲创新大会上演讲)



由于一直坚持学外语,在单位我经常担当业余翻译,有时还带团出国。最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迷上并投入太阳能事业之后,英语会成为我与世界沟通无极限的有利工具。我可以用英语对话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国务卿鲍威尔,用英语在联合国讲坛上介绍中国太阳能推广模式,用英语在全球创新大会上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这一切似乎始料未及,有时你没有理由的坚持一样东西,最初得不到回报,但有一天它会开花结果,惊羡了别人,最重要的是感动了自己。这么多年的英语功底,不但使我能用英语与人无障碍地沟通交流,更是学会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新的逻辑思维。


学习是人的第一需求


为什么我要一直坚持学习?因为学习是人的第一需求。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求知欲,人要上进,昨天和前天不一样,今天和昨天又不同。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反过来才对,只有学到老、才能活到老,没有学习没有思考的人本质是行尸走肉。


一个爱学习的老板带动的是一个爱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我同样希望我们团队的人及我所能影响到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停,生命止”,生命的价值在于永不停歇地吸取知识,在于坚韧不拔的追求真理,在于锲而不舍地扩展厚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我们有品质的人生所孜孜追求的。


附:


背景资料1



注:(方华灿,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学科领域的开创者,19303月生,19528月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机械系。历任清华大学石油系教师,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副主任、主任,曾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曾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了“石油钻井机械”、“海洋石油钻采装备与结构”、“机械振动学”等课程11门;开展了“海上结构物的安全与可靠性研究”等10余项课题的科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0项,专利2项;共发表论文约200篇,其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40多篇,SCIEI收录近30篇;培养出研究生近40名;出版了《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理论基础》、《海洋石油钢结构的疲劳寿命》、《冰区海上结构物的可靠性分析》、《Mechanism Design》、《Design of Mechanical
Elements
》、等著作14部;曾建立了用于海洋石油工程的“模糊概率断裂力学”新学科分支,并于1999年出版了专著《模糊概率断裂力学》。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背景资料2


Follow Me》:中国人的第一次英语革命

http://edu.qq.com/a/20090904/000128.htm


上世纪80年代初,《跟我学》不但开启了中国人学英语的一扇大门,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通道


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s
Jane
.


1982年的1月开始,每到晚620,北京、上海,许多城市中的院落里就响彻着这地道伦敦口音的英语对话。那是人们跟着电视里播放的英语教学片《跟我学》(Follow
Me)
,在学英语。这一档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英语教学节目,让长期学习“语法英语”、说“口号英语”的中国人体会到了一种颠覆性的英语学习方式,也为刚刚打开大门的中国大陆掀起的学英语热添了一把火。


改革开放为英语热燃起一把火


新中国成立后,英语学习在中国大陆曾几起几落。1950年,中国政府在青年学生里发起了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运动,正念高三的袁士槟也报了名。当时每个人能填三个志愿,袁士槟在第三志愿里填了“外语”。结果,袁士槟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可能是看我在上海长大,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袁士槟猜测自己被录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一直是全国英语水平最高的地区,那里有很多教会学校,学校里常常都是英文授课。


随着大量苏联专家到中国援助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剧增,1953年,7个师范大学的英语系都停办,很多中学也不开英语课,改教俄语。“当年派我学英语,我还闹情绪,因为学了英语就不能去苏联了。”和袁士槟同在北京外国语学校的徐雄雄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那时候学英语基本被认为没用。


直到1956年,英语才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当时中苏的关系已经开始起了变化。1957年,初中恢复英语课,但英语教师匮乏,维持俄语课仍是很多学校的首选。1964年,教育部确定了英语为第一外语,开始调整国内中学的外语教学,但因为“文革”的关系,那时候的英语课文全是“举起手来,交枪不杀!”或是“毛主席万岁”等政治口号,没有实际意义。1971年,依照当时的外交形势,周恩来提出国家急需翻译人才。

1978年年初,《北京日报》上刊登的文章《以革命导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国语》,文中这样写道:“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被许多人看作是学外语,特别是英语很有用的信号。


改革开放元年,中国向41个国家派遣了480名公费留学生;198111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为更多的人出国留学打开大门,这些消息让许多蛰伏多年、希望出国深造的中国人振奋,国内学英语的热潮也开始慢慢积蓄。


两千英镑险些难倒中央电视台


十年动荡,让很多人没能好好上学,国内对教育的呼声很高。国家教委找到中央电视台,在电视中合作开设教育节目讲课。那时全国只有两个频道,只有晚上有节目,白天的时间都闲着,于是中央台成立了电视教育部,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都播教育节目。


已经到中央台工作的徐雄雄开始参与录制英语教育节目——《英语讲座》和《电大英语》。


前者是针对中学生和一般人的基础英语,后者是电视大学的正规课程。两个节目都是老师黑板教学,这也是当时电视教育节目的统一模式。


“我感到当时的英语教学,多侧重语言理论,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很多人学了很多的语法,死记不少单词,但是还不能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学外语成了个枯燥的过程。语言应是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是十分生动活泼的东西。”
徐雄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次到BBC(英国广播公司)考察时,徐雄雄偶然看到了BBC制作的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
》的样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情景式的对白,让徐雄雄觉得,这种英语学法很生动,能学好。


问题是,那时的中央台没有买节目的习惯,BBC更没有送节目的习惯。幸好BBC英语部主任Howse出生在中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广东话,中国情结促使Howse决定,只要中央台支付60集的节目共两千多英镑,用来付演员和编剧等人的版权费,中央台就可以任意使用《Follow Me5年,包括出版有关书籍的权利。


“我们根本拿不出钱,台长一听要钱就毛了。”回国后的徐雄雄还是碰了钉子,对台领导来说,电教节目都要花外汇买,简直是不可思议——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手里外汇少得可怜,台里很多部门都在争。为难之际,当时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Alen
Maley
伸出了援手,他说服了上级单位——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把属于他支配的一部分经费支付给BBC,而中央电视台只要在北京支付人民币给他就行了。这解决了外汇问题。中央电视台台长批了3万多元人民币。


《跟我学》一举创出成功模式


60集的《Follow
Me
》拿回来看了一遍后,徐雄雄犯难了,“我很担心,因为他们那种语言、表现方式,很多是当时国内都不能接受的。当然现在看都没有问题了。”《Follow
Me
》原版是为德国人编制的,有不少西方男女间的幽默和玩笑,还有摇滚流行曲,这些在当时国内的电视上都是不允许出现的。整个节目也没有任何讲解,不是非常适合中国观众。


为了能使片子播出,徐雄雄决定对片子进行大手术。《Follow
Me
》被译为《跟我学》,徐雄雄任导演。“实际上我把原来的节目当作资料来处理了。我删掉了很多东西。有些段落已经删得没什么好看了,基本就是文字教学。但必须把节目放在政治安全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也相信这个节目是会受到大众欢迎的。”徐找到教委,希望教委能够找个权威的老师来帮助修改,但教委的相关人士看过片子后,表示反对,认为《跟我学》不是正规的教学,无助于学生的考试成绩。


无奈之下,徐雄雄请了人民大学的康宏锦、郭晓蕙、于德社三位老师帮忙编写课本,请来老同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胡文仲和英国专家凯瑟琳•费劳尔(Katherine
Flower)
当主持人,后来又请了北京外交学院的袁士槟参加到主持人行列。


上世纪80年代初,让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电视台主持节目可是了不得的事。说到凯瑟琳,因为她曾在法国电视上讲解过《跟我学》,所以被作为英语教员引进,但阴差阳错,她被分到了教委的电视大学,教委不同意她参加电视节目,而是要她参加电大英语教材的编写。所以,凯瑟琳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跟我学》的录制。另外两位主持人胡文仲(30)和袁士槟(30)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跟我学》的很多工作只能在晚上、周末进行。


录制节目前,主持人们都会看一次原版片,然后大家一起把脚本整理好,练熟。有时候还要插一些中文的解释。录半小时的节目,要准备几个小时。因为怕自己的普通话不准,袁士槟还特意让夫人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凯瑟琳还要不时地纠正胡文仲和袁士槟的英语发音。

198215日,《跟我学》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第二天早上刚上班,时任广播事业局局长的张香山就来到了徐雄雄的办公室,问道“昨天的英语节目是你们做的?” “你们从哪里弄来的材料?”
“花了多少钱?”,在得到一一答复后,张香山说:“我看了。不错。很好。”广播事业局局长对一个电视节目亲自前来表示支持是很稀罕的。


《跟我学》播出后,多个国家找到中央电视台,表示可以免费提供本国的语言教学片子给中央台。“那时候都是他们来求我们播了。我们根本不掏钱,我说我们要编辑节目,设备不够,你要给我,结果我向外国人要了三套电视设备。”徐雄雄说,“后来语言教学节目的开展,都是根据《跟我学》这个模式搞起来。”


一千万观众,三千万册教材


“片头曲快结束的时候,里面的一个主要演员Francis
Matthews
上楼梯时,一回头,然后头一甩,那好像就是说跟我来、跟我学,我觉得那个镜头特别帅,特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副主任李培春现在仍记忆犹新。《跟我学》开播时,李培春上初二,因为学习成绩好,和对英语的偏爱,让他总觉得课堂上的东西学不饱。偶然看到《跟我学》,深深吸引了李培春,“我就是觉得发音地道,英国人讲得肯定地道,跟我们老师讲的不一样。”家里人多屋小,每次《跟我学》开始的时候,父母亲都要叫哥哥姐姐不要说话,让李培春安静地看。


真正地教你开口说英语、说生活中有用的英语,是《跟我学》最主要的功用,它让沉浸在语法中的英语学习者们得到了“实战”的机会。当时在外交学院任教的袁士槟也非常推崇《跟我学》,不仅让妻子孩子跟着学,自己虽然曾出任驻外使馆的翻译,但也坚持收看,进而后来成为里面的主持人。


《跟我学》在每个星期二、四、六下午620分,以及星期日上午8点半播出,每星期进展一集。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在中国已经被放开供应,此前它是需要得到配额才能购买的奢侈品。那个时候的电视节目很少,欧美电视剧都很难看得到,《跟我学》里的剧情,也成了普通观众喜欢看它的一个原因。“我奶奶那时候总是和我一起看,因为她没听过高鼻子的人讲外国话,所以很稀奇。”《跟我学》的热心观众林世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喜欢看外国人都穿什么、吃什么、住怎样的房子。”


只要时间一到,《跟我学》就成了有电视的家庭必看的节目,有如后来热播的《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1982年的《中国日报》上写道:《跟我学》在中国拥有一千万观众,这个数字与我国现有的电视机台数吻合。

60集的《跟我学》适合有一定英语语法基础的人学习,只要将60集的东西学透,在英语国家生活就没有太大问题。那时候很多想认真学英语的人,都把《跟我学》奉为口语方面的“圣经”。由于节目太火,又来不及出教材,栏目组开始在《电视周报》上刊登《跟我学》的教材,每次半个版,《电视周报》也因此增加了约50万订户。


后来,广播出版社出版了《跟我学》的教材,“出版了一批又一批,平装版、精装版、合订本……总是供不应求。”书的编著者、《跟我学》中文版导演徐雄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据说共出版了3000多万册,成了当时最畅销的书。”
节目的热播,也让三位主持人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而由于反复播出,《跟我学》的成品录像带都被“播烂”了。


新加坡一家《New
Nation
》杂志上写道:目前在中国最知名的外国人,很可能不是世界性领导人、不是超级体育明星、也不是热情奔放的艺术家,而是一个说话慢条斯理的红头发伦敦姑娘。在北京的大街上,女主持人凯瑟琳经常会碰到小朋友喊:“你好!《Follow
Me
》的老师!”有一次,凯瑟琳坐公交车,售票员盯着凯瑟琳看了一会儿,突然喊,“同志们,《跟我学》的老师在咱们的车上啊!”结果车上所有的人都冲凯瑟琳说:“HELLO。”还有一次一位宾馆服务员站在柜台后面说:“你好,来杯杜松子酒吗?”凯瑟琳很奇怪,在她的印象中,那时候中国普通宾馆里没有杜松子酒,仔细一想,原来服务员只是照搬了《跟我学》里的台词。

1986年,袁士槟被派到联合国总部,任中国代表团发言人,在纽约的餐馆里和马路上,他常常会碰到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叫自己“袁老师”,刚开始袁士槟不记得是自己在外交学院教过的哪位学生。“他们说‘您的学生遍天下。我的口语就是在《跟我学》里学的。’”看到这些满嘴英国英语、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袁士槟体会到了《跟我学》真正的影响力,“《跟我学》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开路先锋,它打开了国内学外语的一个路子,不拘泥于语法,而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去表达。”袁士槟说。


不可否认,《跟我学》在中国的成功,跟当时国内的学英语热和英语学习材料缺乏,特别是英语会话材料稀缺有一定关系。而电视节目不发达,观众没有太多的观看选择,也使《跟我学》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在播放了多年后,上世纪90年代初,《跟我学》慢慢退出了电视教育的舞台,一方面《走遍美国》等被认为是更好的英语教学节目出现了,另一方面,随着节目的丰富,电视台也逐渐放弃了电视教育栏目。

200611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新编著了《跟我学》,并邀请杨澜和凯瑟琳出任主持人,教学素材还是BBC当年拍摄的,但是主持人里讲课的内容按照现实修改,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份上下两册共50元、10张光盘的经典教材已经不再受人青睐,它早已被更新、更全、更流行的英语教材所取代、淹没。


根据一项人口普查数据,在进入2000年后,中国学过英语的人已经过亿,中国青年学子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更是无从计算。而人们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止。

     

2014-12-09 01:26:05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4a3c90102va3q.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