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作者:金满楼
丹东黄海海域是1894年甲午海战的交战区,当年北洋舰队的“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四舰沉没于此。2014年,考古人员在此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经过一年多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现已发现一面方形舷窗、一门10管格林机关炮和一枚152mm口径的炮弹,这是四艘沉船中“致远”舰所独有的。今年9月17日,考古人员在水下发现带有篆体“致远”字样的瓷盘碎片,由此可以确认,这艘沉船正是当年的“致远”舰。沉船之谜破解后,读者们或许想知道,百年前的“致远”舰还有哪些待解谜团呢?
“致远”:速度最快的穹甲巡洋舰
北洋舰队初建时,李鸿章主要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购舰,这就是“镇东”、“镇南”、“镇西”、“镇北”、“镇中”、“镇边”六艘蚊炮船及在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扬威”、“超勇”两艘撞击型巡洋舰。事后,精明的李鸿章很快发现,这些英制军舰存在种种缺陷,如蚊炮船价格虽廉,但船小炮大,不能出海作战,而“扬威”、“超勇”两舰规格偏低,不能担当舰队主力。
由此,李鸿章将目光转向德国并向伏尔铿船厂订造了造价高达340万两白银的 “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不久,李鸿章又向该厂订造了另一艘造价68万两白银的穹甲巡洋舰“济远”舰。眼见大订单都被德国抢去,英国人既嫉又恨,极其不满,他们一方面向清廷施加压力,一方面大肆指摘“济远”舰的各种缺点。原来,德国在军舰制造界尚属后起之辈,“济远”舰也是模仿英国军舰,但设计等方面有所偏差。于是,英国方面抓住这一契机,极力游说李鸿章在英国订造军舰。
一番比较后,李鸿章觉得英国人说的也还在理,于是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及德国伏尔铿船厂各订造了两艘同级别的巡洋舰,这就是“致远”舰、“靖远”舰和“经远”舰、“来远”舰。其中,“致远”、“靖远”两舰为穹甲巡洋舰,“经远”、“来远”两舰为装甲巡洋舰。
“致远”、“靖远”两舰为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战舰,其舰长76.2米、宽11.6米、吃水4.6米、排水量2300吨,动力为2座卧式3胀往复蒸汽机,4座高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5500马力(采用强压通风时可达到7500马力),航速18.5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两舰主要武器为克虏伯210毫米主炮3门(舰首2门双联装,舰尾1门),阿姆斯特朗152毫米副炮两门,5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4门,18吋鱼雷发射管4具。按《北洋海军章程》,全舰编制204至260人,舰管带为副将衔。
1887年7月,“靖远”、“致远”两舰相继完工并顺利通过航试,其中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当年9月,在英籍总教习琅威理的率领下,前来接舰的邓世昌、叶祖珪分别管带“致远”、“靖远”两舰,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两舰也同时会合,四舰一起返回中国。两个月后,各舰抵达天津大沽,北洋舰队也就此正式成军。
撞角:“致远”舰向谁发起冲击
甲午海战中,在邓世昌的指挥下,“致远”舰的表现极为英勇而出色。开战伊始,北洋舰队一度占据上风,日本本队与第一游击队被分割切断,其弱舰“赤城”号及“西京丸”险些被击沉。但是,由于日本舰队的总体速度快于北洋舰队,而且其火炮数量及射速也远高于中方,北洋各舰随后各自为战,逐步落于下风。激战中,北洋旗舰“定远”号忽中一炮并引发大火,日舰趁机群起向“定远”猛扑,意欲击沉而后快。
为给旗舰争取扑灭大火的时间,“镇远”、“致远”两舰急忙上前掩护。当时“致远”舰以一对四,炮弹几乎用尽,舰体身受重伤。危急时刻,“致远”管带邓世昌果断下令用舰首犄角直冲“吉野”,准备将之撞沉,挫灭敌焰。这一悲壮的历史情景,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得到极其生动的展现,邓世昌高呼“目标吉野,冲上去撞沉它!”的那句话,更是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不过,据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及其团队最近兵棋推演的发现,“致远”舰准备撞沉的并非“吉野”舰,而是日本舰队的旗舰“松岛”号。据陈悦的介绍,黄海海战推演到下午3时20分时,日本本队在第一游击队四舰的配合下,已大体完成对北洋舰队的前后包抄。当时包括“吉野”在内的第一游击队正在战场的南方转向(位于北洋舰队的背后),如果此时“致远”舰要撞击“吉野”的话,那就意味着要将船头调转180度,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
据另一位海军研究者张黎源的考证,首次明确描述“致远”舰冲击“吉野”的史料来自1895年英国伦敦出版的《布拉塞海军年鉴》,其中有一篇是海军史学者库劳斯关于甲午海战的分析长文,文中称:“‘致远’当时把舰首转向‘吉野’,试图冲撞,但被数发榴弹命中水线,终于右舷倾斜而沉没。据说当时有数枚榴弹同时命中,其状好似鱼雷爆炸。”此后,多数甲午战争的论著及著名电影《甲午风云》也都沿用了这一说法。
作为反证,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于当年11月24日刊登了一幅由英国人画的黄海海战新闻画(标题为《中国军舰“致远”号沉没》)。这幅画中,向右侧歪的“致远”舰正在撞向日本军舰,而画面正前方那艘巨大的军舰并非“吉野”,而是日本本队的旗舰“松岛”号。
陈悦认为,“松岛”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如将其撞沉的话,不啻于“斩将夺旗”;而且,撞击“松岛”比撞击“吉野”更加危险,也更为英勇。同时,陈悦也表示,尽管“致远”舰撞击“吉野”很可能是以讹传讹,“但结果并不影响‘致远’舰冲出去的事实,也不影响‘致远’舰冲击本身这件事的壮烈程度。”
沉没:英雄舰的最后时刻
“致远”舰在向敌舰发起最后冲击的时候,舰体已严重受伤,全舰燃起大火,炮弹也几乎用尽。当时,一名观战的英军军官记载了他看到的最后一幕:“致远”舰冲向日本舰队时,舰身已经倾斜,从其舰身两侧排水口中,不断排出白色的泡沫。这艘战舰舰身倾斜,却以最高的时速勇往直前,它的火炮已经停止射击,只有桅盘中的机关炮开火。
危急时刻,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不幸的是,在迫近敌舰时,“致远”中弹爆炸,全舰沉没。邓世昌落海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拒;其爱犬亦凫到身旁,咬着衣服不让他下沉,但邓世昌用力按爱犬入水,与舰同沉,意在殉国。
在距离日本舰队约一公里处,在巨大的爆炸声中,“致远”舰走完了自己的航程。邓世昌壮烈殉国后,举国震动,清末著名文人高邕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并御笔亲撰了祭文、碑文各一篇。
值得一提的是,黄海大战的这一天,正是邓世昌的45岁生日。事后,“致远”全舰官兵250余人,除7人获救外,其余全部壮烈殉国。从这个意义上说,邓世昌不是一个孤独的英雄,他和战友们都无愧于中国第一代海军军人的称号。
甲午海战结束后,日军派人将“致远”舰上的机关炮拆走,这一遗物至今仍置放在横须贺市三笠舰主题公园内。1938年至1939年,日本又对当年交战海域内的四艘沉舰进行过打捞和拆卸,以致这些舰只遭到严重破坏,沉舰甲板以上的东西所剩无几。
1949年后,为教育后人、慰藉英灵,国家有关部门曾先后三次试图打捞“致远”舰,但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而未能付诸实施。1988年,辽宁方面对沉船海域进行过一次探摸,期间一名潜水员不幸遇难,打捞搁浅。199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打捞“致远”舰,当时张序三中将即提出:“致远”舰官兵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团结奋战、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我们捞的是民族魂,哪怕只剩下一块铁,也要把它捞上来!
“致远”舰是中国海军史上的一艘英雄舰,如将其打捞上岸,无疑能揭开甲午海战及“致远”舰上的诸多谜团。目前,关于“致远”舰沉没原因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致远”舰被一枚日舰的大口径炮弹击中舷侧鱼雷舱,由此引爆了存放在里面的“黑头”鱼雷;第二种观点认为“致远”舰水线处被日舰大口径炮弹击穿,锅炉被击中而引发大爆炸,导致“致远”最终沉没。
从目前的打捞成果看,水下考古人员在“致远”舰残骸中发现有一枚鱼雷引信,这或许证明了“致远”舰有迫近敌舰并发射鱼雷的意图(由此也不能排除“致远”舰被击中鱼雷舱并引发鱼雷爆炸的可能)。当然,“致远”舰残骸中的锅炉构件分散而远离,日舰击中锅炉而引发大爆炸的可能也不能排除。这一切,只能留给考古人员做进一步的分析了。(《海南周刊》2015-10-18)
2015-10-20 03: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