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靠山吃山,可我们现在却是‘守着金山讨饭吃。’现在毛竹价格降得太厉害了,原来9寸的竹子至少能卖到15至16元一根,现在9元还不见人来收。”今年58岁、家住霍山县诸佛庵镇桃源河村的程理清大爷忍不住抱怨道。
程大爷家两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老两口年纪大了,实指望靠着几亩竹园过日子不用发愁。可他竹林离公路有10公里,找人帮忙砍,一天砍不到20根竹子下山,管吃管喝还要180元一天。他一算账,一半以上都是人家的,自家砍了竹子一半钱都得不到。
竹农增收路漫漫
霍山县是“中国竹子之乡”、“江北毛竹第一县”。现有毛竹面积45万亩,立竹总量8000多万株,年采伐量约1100万根,年加工竹材约1500万根。
全县共有竹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16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主要产品有竹地板、竹家具、竹集成材、竹席丝、竹炭、竹工艺品、清水竹笋、笋干等上百个品种,现有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两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3个。竹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山区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按说该县竹农仅凭毛竹收入一项也能衣食无忧,而实际情况是该县农民毛竹单项收入不足5000元,大部分农村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外出务工。为何身处“大别山第一竹海”,却“吃不着竹子饭,发不了竹子财”?
“受大经济形势影响,竹加工业不景气,毛竹作为原材料价格也上不来,毛竹价格从最高时的每吨900元到现在的不到600元,几乎降了3成多。去除人工采伐成本,竹农每年从竹林中实际收益确实已经大不如前。要想带动竹农增收致富,还得另辟蹊径才行啊!”该县毛竹产业发展局局长刘礼平说。
“一竹三笋”新思路
北风吹霜,腊味飘香。12月20日上午,霍山县诸佛庵镇小堰口村村民吴克霞来到自家的竹林,观察了一番脚下松软的山坡地,用特制的小铁锄在地上刨了起来,三两下就挖出了一根两头尖尖肚儿壮的冬笋。“这种黄泥拱冬笋最好吃,这棵至少有一斤多。村里会挖的一天挖个几十斤不成问题。”吴克霞笑着说。
“我们的合作社有69户竹农、2280亩竹园,每亩冬笋低的300斤,高的能达到1000斤。今年冬笋丰收,上市半个月,已经卖掉2000多斤,近的销往蚌埠、淮北,远的销往北京、上海,现在每斤能卖七八元,春节前后价格更高点。只要肯下功夫,冬笋一季挣个万把块钱是没问题的。”小堰口村竹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熊远志翻出手机上的微店页面高兴地说。
诸佛庵镇桃源河村余良志家有毛竹山100多亩,是县级“一竹三笋”科技示范户。他以5亩竹山做试验,照按林业专家的要求,开沟定量定期施复合肥和有机肥,同时在山上高处挖了蓄水池,天旱了就按要求浇水。
余良志说:“从今年冬笋的收益来看,如果我将100多亩竹林都按‘一竹三笋’标准经营,一年肯定不止增加一倍收入。我们村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见我的竹山效益不错,也纷纷回来发展‘一竹三笋’产业。”
“一竹三笋”即指以毛竹材、春笋、鞭笋和冬笋综合丰产为培育目标的竹林培育管理新理念。通过人工干预,利用科技手段,对毛竹林进行垦复、抚育、施肥、喷水、覆盖增温、生物病虫害防治和合理采伐等措施,促使毛竹园产大径竹材和产量较高的冬笋、鞭笋和春笋。“一竹三笋”培管技术既提高了毛竹径围和成材量,又延长了竹笋供应期,一年投资、多年收益,提高了竹林综合经济效益。
“硬的不行,只有发展软的。要想推动毛竹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竹农增收致富,就得走‘一竹三笋’的路子。今年冬笋丰收,保守估计冬笋产值能达到1000万元以上。”诸佛庵镇相关负责人杜芳宏大略估算了一下。
打破困局闯出路
诸佛庵镇有15万亩竹海,毛竹储蓄量达到3000万根,但长期囿于传统观念的限制,村民并没有挖掘、食用、销售冬笋的习惯。
毕业于浙江林业大学的涂必江自2013年在诸佛庵镇任职以来,便在当地大力宣传“一竹三笋”。他还亲自带队赴浙江等地实地考察,咨询专家学者,走访当地竹农,实地察看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论证推广“一竹三笋”技术能够给竹农带来多大的效益。“首先要把竹农的心路打通,观念意识放不开不行。”这是老涂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以往我们这儿的冬笋,白白让山上的野猪拱了也不舍得自己挖,都觉着挖了冬笋对来年春笋上竹子不好。老涂来了之后又是下乡上培训课又是搞啥对比实验,现在我们这儿人都知道,冬笋不挖也长不成材,挖了冬笋的竹园来年上春笋反而更多更壮实。”现在熊远志的脑筋也转过弯来了。
截止目前,该镇按照“政府推动,群众自愿,科技指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在小堰口、西石门、桃源河、石家河、仙人冲等村建立了“一竹三笋”多处示范基地共5000余亩。
竹农一开始对发展‘一竹三笋’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该县山高岭大,几乎没有像样的林间道路,毛竹采伐、竹笋采挖都要肩挑背扛翻山越岭,来回远的都要一二十公里,采伐成本过高让竹农对靠竹增收不抱多大希望。
“修建林间道路一是占地问题纠纷难解,干部群众谈之色变;二是县里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一家一户难以进行。浙江安吉那边一公里林间道路补助5万元,如果我们能争取到部分补贴,村里、竹农再自筹一部分也就能修起来了。明年我们想把这事列入到‘一事一议’项目,帮咱乡亲们早日修好这林间路。”刘礼平局长对这事很上心。
“我们县每年毛竹发展资金只有400万元,只够用于营造林培育、竹农培训等竹业一产方面。我们镇虽然盛产‘黄泥拱’,但县里也挤不出资金帮竹农做品牌推广。好在现在很多村民都在自发地开起了网店,县里也在咱镇上设了电商产业园分中心,今年已经把冬笋卖得很红火了。打开村民心路,修好了林路,拓宽了商路,咱山里人才算真正闯出个致富路。”涂书记乐呵呵地说。
(陈波 雷威《皖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