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新年伊始,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指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并诠释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篇“头版头条”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而普遍认为“这很不一般”。于是很多人开始猜测:这个“权威人士”是谁?什么来头?为什么此时此刻要发表这样的言论?我认为,这个权威人士不是某个个人,也无所谓哪个个人,他的言论不过是体现了中央最高层的精神,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一些并未明晰的提法予以明确而已。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是什么?这是许多人的疑问,而社会上一些自以为是的“权威人士”对之各有各解,甚至十分偏激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与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供给侧改革简单地画上等号,而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篇所表述于不顾。所以,需要真正的“权威人士”予以明示,而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2016年这一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不要跑偏,也体现了中央绝不允许改革跑偏的坚定意志。
很明确,“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真实内涵是:从国情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意思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的理解是:这既是上述表述揭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特别注意到:在谈到“供给侧结构改革”时,权威人士特别声明:“要消除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两种误解”。这一点恰恰是我一直以来的担心,因为在中国确有一些势力试图“以供给替代需求”,进而绑架中国的总需求政策——货币政策。所以,去年11月23日我们大声疾呼:习总书记的讲话不容断章取义。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呼吁?因为,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此后,大量言论搬出了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供给侧改革”,而完全无视习总书记讲话的完整性,更无视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
实际上,市场与政府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市场与计划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供给与需求同样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他认为,矛盾的双方各自以其对立的事物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比如,没有计划也就谈不上市场,没有市场也就无所谓计划。实际上,邓公理论当中大量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但是,我们国家的许多学人看不起“辩证法”,丢掉了辩证法,而把本该利弊权衡的经济事务绝对化,以致我们多年来的经济政策总是忽左忽右。我认为,本届中央政府的政策决策最大的亮点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牛就牛在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尊重”。
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这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这句话让我十分感慨。去年以来,我的研究告诉我,全球经济正在迈向“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对此我们做过大量论述。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恰恰是中国回应这一时代变迁——“世界经济长周期”变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让中国经济摆脱金融资本主义道路而回归实体经济主导、回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关键性措施。正因如此,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声称“中国要回归计划经济”,这是误解?对一些善良的人也许只是误解,但对一些别有用心者,这恐怕不是误解。
无论如何,中国一定要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绝不是贫富两极分化的金融资本主义方向。这个问题不用争论,也用不着争论。正如权威人士所说:“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大原则,即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1-04 23: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