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刘禅的精明和冷酷
诸葛亮死后,益州籍官员,犍为太守李邈乘机上书给刘禅:“西汉时候的吕禄、霍禹,未必就有谋反之心;文帝、宣帝也不是嗜杀大臣的君主。前者(指吕禄)谋反后者(指霍禹)被杀的原因,都是大臣畏惧皇帝的威逼,皇帝畏惧大臣的胁迫,这才发生了惨痛的血腥事件。诸葛亮仗着手中兵权,狼顾虎视,您被孤立软禁着,我常担心您的安危。今天诸葛亮已死,刘姓宗庙社稷得以保全,那场名为‘北伐’,实际把国家拖进灾难的西边战事终于结束。无论是在内在外,大小都是件值得庆祝的喜事①。”李邈所言,是西蜀上层政治圈,特别是益州籍、涿郡籍官员的普遍认识,从这一侧面也验证了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图。
按照专制社会的规定,白帝城托孤时候,刘禅已经十七岁,第二年就应该亲政,然而诸葛亮辅政九年,直到死刘禅才能亲政,其愤懑之情可想而知。李邈的意见,正说到刘禅的止痛。孰料刘禅听后勃然大怒,遂将李邈处以死刑。
后世将此看成刘禅对诸葛亮“深厚的感激之情”和对其身后名誉的维护,这是大错特错的。李邈没胆量无中生有,颠倒黑白,也不敢胡乱猜测,借以挑拨刘禅与荆州籍亲密无间的关系。但是李邈没有城府不懂谋略,诸葛亮虽死,羽毛丰满的荆州籍帮派体系依然完整地存在,其头面人物蒋琬、杨仪、费祎、姜维等已牢固把持着军政大权,刘禅被架空软禁的处境并没有丝毫变化。因了丧事,蒋琬等会更加多疑更加警惕,稍有不慎,刘禅傀儡帝位以至于生命都难保无虞。当此十分敏感的非常时期,岂可以轻举妄动,徒然刺激荆州籍帮派?刘禅自小研习法家学说,懂得法家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的谋略,这是刘禅聪明。杀李邈并不是李邈又当杀之罪,而是借了他人头安慰荆州籍官员,以维持安定局面,这正是刘禅的冷酷之处。
李邈虽被杀,但是刘禅对诸葛亮丧事仅只是“素服发哀三日”,这是十分简陋的例行丧礼,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刘禅对被诸葛亮架空、软禁的怨恨,并没有因为诸葛亮已死而消除,这从为诸葛亮立庙一事可见端倪。
要以后世对诸葛亮这种“功盖伊吕”、“天下一人”“忠臣楷模“等评价,刘禅当感恩不尽,理应为之建庙祭祀,崇之隆之,然而并没有。各地官府不明就里,向小朝廷提出立庙祭祀的请求。尽管有以蒋琬、费祎为首的荆州籍帮派体系把持军政大权,只是由于刘禅的坚决反对,廷议才能以“不合礼秩”加以拒绝。不符合礼仪秩序是十分瘪足、不攻自破的理由。在当时,在之前,为大臣建庙立祠者比比皆是,以至无德无功之辈也有庙宇。
官方不祭民间祭,民众自发地在田间地头祭奠的事实,当然有深刻原因。由于军政权力集于一身和事实上的终身权力,以及高压统治,诸葛亮在西蜀已形成严重的个人崇拜。不能代表自己西蜀的民众,将诸葛亮作为自己的代表,隆重祭奠则顺理成章。在民众的声援下,步兵校尉习隆、中郎将向充再次提出为诸葛亮立庙,借此树立诸葛亮精神领袖的地位,以便巩固荆州籍势力。考虑到刘禅的态度,对建议本身又作了重大调整:即尊重过去朝议的决定,提出将庙宇建立在靠近坟墓的地方。刘禅虽心有块垒,但已没有了反对理由;考虑到稳定政权,稳定民心,更考虑到汉中勉县距成都千里之遥,这才勉强同意了。然而建庙归建庙,终刘禅之世,西蜀官方从没有祭奠过诸葛亮。不祭奠本身,已表明刘禅恩怨分明的态度。
注释
①原文为:“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见《三国志·李邵传》
2014-09-24 05: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