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若干“连跌”,论者往往表达忧虑。其实这事儿再自然不过,哪儿有一个汽车市场上有这么多的汽车品牌和车型?哪儿有一个国家拥有这么多的汽车品牌?汽车品牌太多,自然会有一部分被淘汰,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最先被清洗出局的,不大可能是那些跨国汽车巨头,自主品牌实力不如人家,不挤压你挤压谁?
根据J·D·POWER去年提供的数据,美国市场销售的车型(年销量超过一千辆的乘用车)共有289个,品牌不超过40个。而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则达到522个,品牌94个。全球成熟汽车市场中,美国的开放程度算是最高的,能生存的汽车品牌也才30多个,照此可以推算一下,如果中国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被淘汰掉的品牌会有多少?
中国的自主品牌有多少个?比较“主流”的不下20个,要算上那些半死不活、有壳无车的品牌,不知道有多少个。这些品牌,最终能活下来的,绝对不会超过五个,五个都多说了——这是规律,老牌的汽车强国,现在手里像样的汽车品牌也不过三五个。
我们感兴趣的是,自主品牌汽车到底哪家强?谁会成长为新一代全球性汽车巨头?
机会肯定是存在,全球汽车业界有豪门世家,但也从来不缺逆袭的新贵,隔个十年二十年的,就有一员猛将斜刺杀出,一举成名。1910年代有福特,1920年代有通用,1930年代有克莱斯勒,1950年代有大众,1960年代有丰田,1970年代有本田,1980年代有现代——现在,天时地利人和,该轮到中国这些造车的了。
放眼看去,中国的造车也分若干流派,比如有“合资派”、有“收购派”、有“合作派”,也有什么都尝试的“综合派”。这些流派,多是找人搭把手,或者是跟国际汽车巨头、零部件技术巨头搞搞合作,或者收购没落的品牌和技术。之所以总想着找外援,是因为我们起步太晚,在造车技术上缺乏自信。
凡事总有例外,中国造车界也出了几个“狂人”,比亚迪的王传福就是在技术上极度自信,从来不想在技术上有求于人,自己能干的全部自己干,据说,比亚迪的汽车,除了玻璃和轮子,全部零部件都是自己造的。
2003年,主要做电池的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当年的王传福说的话就非常大:“技术恐惧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但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在造了几年车后,王传福说话更牛:“因为我们过度地重视技术,反而觉得技术是很容易的事。其实汽车也是一个做了100多年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一个低科技产业,手机里面的零部件才是高科技……那个比汽车的难度要大得多。”
当时,大家听到这番话的时候,都觉得王传福在吹牛,就像现在王传福说“分分钟造出特斯拉”一样。不过回过头来看,比亚迪确实没有“技术恐惧症”,敢想敢干,在汽车技术上几乎是想搞什么就能搞成什么。
说到汽车技术,最核心的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以前,大家都觉得这里头的技术深不可测,只有那些汽车巨头们才能整明白,中国想自己搞,基本没戏。也就在三五年之间,比亚迪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全整出来了。发动机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可变气门、全铝构造……大家听过的发动机上的先进名词,比亚迪的发动机上几乎全有;双离合自动变速箱这几年被奉为“神器”,比亚迪全都搞定,干式、湿式的全有。
比亚迪最牛的其实不是这些传统的汽车技术,而是电动,这已经是业界公认。比亚迪还把电动技术和传统汽车技术进行了嫁接,别出心裁地搞出了“542”战略: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全面极速电四驱、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混动版的“秦”已经惊艳,“542”的车也要发布,这么牛的想法,也就是“没有技术恐惧症”的比亚迪才会有。
王传福早就说过:“百公里加速7秒以上的都不算车”,现在看来,他没有吹牛。
王传福和比亚迪带给中国汽车的启发是:不要存在技术恐惧症,不能还没干就把自己吓住了,不能认为除了交几个洋朋友,就没办法搞定汽车关键技术。
王传福说过:“我的骨子里就是觉得中国人就是能干,只要给中国人机会,绝对是全球一流的公司,什么都能做成一流的。”
这让人想起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名言:“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日本式的智慧和技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
比亚迪坚持“自主”,与丰田走过的路非常相似。
二战以后,丰田想在轿车生产方面有所作为时,日本几个主要的汽车企业都倾向于跟欧美的大公司搞合作,当时,丰田也想通过跟福特的合作学到造车的先进技术。双方的合作由于种种原因被搁浅,但丰田喜一郎的堂弟丰田英二(继喜一郎之后,丰田的新一代核心人物)获得了一次到福特考察学习的机会。回来后,英二向喜一郎汇报心得:“我说的可能听上去有些过于极端了,但是我在福特工厂看到的一切并没有让我眼前为之一亮的。只要丰田想做到的,我们一定都能做到”。
丰田英二并没有被当时神话一样的福特吓住,在喜一郎英年早逝之后,他带领丰田汽车走向自主成长的道路,于是有了今天的全球汽车老大。
同为日本企业的本田不光有“技术自信”,更有的是“技术自负”。1964年,距离福特在美国普及轿车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一年,本田宗一郎在摩托车领域大获成功之后刚刚涉足汽车,却牛轰轰地宣布参加F1大赛。当时,本田负责F1研发的主管都搞不清F1是怎么回事,而本田宗一郎的态度是:“不实际干一干,怎么知道行不行?”结果,本田边试制边参赛,结果,1965年底就在墨西哥站拿到了F1的第一个胜利。本田在赛车领域显实了自己的发动机技术有多牛,回过头来再搞民用车时,说服力自然非比寻常。
中国汽场上列强争霸,自主品牌在夹缝中生存。在比亚迪这样的汽车公司出现之前,我们确实很难相信,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在三五年之内搞出技术先进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此前有太多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消耗了无数的研发资源,干了十几二十年,连一个自动变速箱都没搞成。这也让大家产生了一个感觉:汽车技术很高级、很尖端、很牛逼,中国一时半会儿搞不定。但比亚迪一个刚刚成立十来年的汽车企业,传统汽车的核心技术全能玩儿得转,电动方面还能做到全球领先,这就告诉自主品牌:别怕什么“产业恐吓”,别有什么“技术恐惧”,“中国人就是能干,只要给中国人机会,绝对是全球一流的公司”,我们有“中国式的智慧和技能”,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车市中,绝对可以有所作为。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
2014-11-17 03: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