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楚,一个浪漫乐观的民族。起源于祝融,其精为鸟。神话的流传、巫风的激荡,与先祖的关联,使楚人与龙凤结下了不解之缘。
楚人以凤喻人、以凤喻德、相信乘龙御凤可以飘举升天。尊龙崇凤贯注到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器物造型、图案花纹、冠带衣裳、礼乐之器、诗歌舞蹈、巫术哲学,处处展现出凤飞龙游的美感。
楚,一种开放融合的文化。包罗宏富,从科学到巫术,从美学到艺术,从哲学到文学,构筑起博大精深的体系。
精微准确的天文历法,精湛繁缛的冶金、纺织、髹漆,睿智玄妙的老、庄思想,高洁绮丽的屈、宋情思,彰显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独创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展现自己。
楚文化并不局限于楚地,且波及周边诸国,楚由行政概念发展为区域文明概念。其清奇灵巧的风格,飘逸奔放的意趣,焕发出异彩纷呈的辉煌。
八百余年江山尘与土,楚造就了一个风华绝代的世界,楚区域文明成就了东方巨子的崛起,引领了后继者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风俗的潮流,揭开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指出“楚”的四个概念,即地域概念、国家概念、民族概念、文化概念,“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正是以此为构思将展览分为四个部分。
展览的四个部分根据内容需要分置几个单元,每单元下按照展示内容把文物进行组合,分成小组。这样,整个展览从上到下分为部分、单元、组到每一件展品四个层次,结构层次脉络清晰。
第一单元 尊礼崇乐:礼乐可以明尊卑,助教化,礼之繁缛、刻板辅以乐之端严、灵动,自商以来有效地维持着统治秩序。楚之礼乐与中原一脉相承,又融入了楚人独特的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
礼乐之器既有中原之凝重、典雅、简朴,又有楚之活泼、灵动、华丽,浪漫与理性交织,华夏与蛮夷风格混融,从造型到纹饰到组合方式,无不昭示着楚的风范和气度。
九鼎八簋,1981年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出土,随州博物馆藏。擂鼓墩2号墓出土9件升鼎,形制、纹饰相近,为一套盛牲肉的列鼎。此墓主为曾国国君或夫人,随葬9鼎8簋,与他的身份相符。
楚王盦悍鼎,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藏于天博。
此鼎附耳有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并用于祭祀的史实。
王子午铜鼎(附匕),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为楚国令尹王子午的七件列鼎之一,七鼎在春秋时为卿的鼎制,与王子午的身份相符。
鼎腹的周围,附有六只以失蜡法铸就的怪兽,前爪紧抓住口沿,后爪蹬着腰部,似在觊觎鼎中的美食。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弧线的运用,使此鼎臻于完美。
铜案,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藏。古代放置肉食品的礼器,也是实用器。
勾连云纹铜盖豆,湖南湘乡出土。
虎座凤鸟漆木架鼓,2000年湖北江陵天星观2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此鼓以虎为座、凤鸟为架,是楚地特有的一种乐器,同类型器物均出土于楚国贵族大墓,可知当时只有王室及高级贵族才能享有。此器基本完好,是迄今发现最精美的虎座凤鸟漆木架鼓之一。
木架鼓中的凤鸟,昂首屹立,仰天长啸,似在为鼓壮声助威;作为百兽之王的猛虎,乖乖地蜷卧在凤鸟脚下,或是为了突出凤鸣九天的威严和震慑效果。造型别致典雅,设计巧妙,融声、色、形于一体,表现出楚人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虎座凤鸟漆木架鼓不仅是精美的乐器和艺术佳品,更是灿烂楚文化的象征。
曾侯乙夫人铜编钟:楚人尚钟,曾国(楚国属国)国君曾侯乙墓所出编钟精美绝伦,代表了楚地铸钟的最高水平。此套编钟为其夫人的礼乐,其规模略小于曾侯乙编钟,共36件,风格与曾侯乙墓编钟极其相似,然而音乐性能稍逊。
第二单元 蕴美求奇: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楚人爱美、追求精巧新奇的天性。千姿百态的龙凤纹、舒卷自如的云纹、惟妙惟肖的谷纹、栩栩如生的动物纹、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形态逼真的人物纹是楚人偏好表现的题材。
飘逸流畅的线条,斑斓繁富的色彩、玮奇谲诡的造型,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清新的气息。楚人以其大胆的想象,冲破理性和规范的藩篱,尽情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浓厚兴趣和对自由的无比向往。在美化自身的同时,也把楚艺术推向了极致,使之成为南方艺术传统当之无愧的代表。
彩绘对凤纹漆圆耳杯,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罗地龙凤虎纹绣面单衣袖,出土地同上。
透雕龙凤纹玉佩,1987年长沙五里牌八一路M1出土,长沙市博物馆藏。玉佩呈圆弧造型,两面透雕连体龙凤。一端作回首龙形,龙身弧曲,背穿一孔。另一端为凤形,喙部连胸,凤冠上翘,颈羽丰满,作振翅欲飞状。
漆妆奁,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藏。此奁由两块木板雕凿铰结而成,奁面以篾青镶成外框,篾黄嵌出几何纹图案。盒内相应部位凿空以置放铜镜、木梳、刮刀、脂粉盒,上下各装一可伸缩的支撑,以便使用时承镜。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梳妆盒,且出自男性墓中,可见当时贵族对衣着面容修饰之讲究。
第三单元 究天人之际:楚国疆域辽阔,山区丘陵众多,族群成分复杂,文化多样,使得楚人与生俱来的血性,激情似火的秉性,充满浪漫的率性,惊天动地的胆识,恢宏磅礴的气势,婉转幽丽的细腻,与崇神好巫的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
楚人对天地的探索、人生的思考、鬼神的理解迥然不同与中原各地,在精神文化上取得的空前创举与展现出来的状态风貌,是楚人内心世界的鲜明写照。
木雕虎座立凤,天星观1号墓出土。楚墓中特有的神器。在卧虎背上,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凤鸟,凤鸟背上插一对锐利的真鹿角。整体造型怪诞奇妙,给人以神奇之感。
木雕双头镇墓兽,1986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雨台山6号墓出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由木方座、怪兽与两对真鹿角组成。方形座上浮雕方块纹,兽为双头曲颈,身躯背向相连,凸眼龇牙,口吐长舌,头上插有两对真鹿角。通体髹黑漆,用红漆绘龙纹、云纹、菱形纹和几何纹等图案。
彩绘木雕漆兽,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铜飞鸟,1986年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出土,湖北省博藏。铜鸟张开双翅,整个造型富于动感,仿佛是一只自由翱翔的飞天神鸟。墓中随葬铜飞鸟,既与楚人崇鸟并喜爱以鸟隐喻有关,也可能把它当成能导引灵魂升天的神鸟。
|
第四单元 楚启汉风:神秘而浪漫的楚国,为秦所灭,秦兴二世,又为汉替,然汉代秦兴,实际上还是兴于楚人,正是应对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虽亡,却文脉永昌,“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立国根本,汉帝好楚声、楚舞、楚服,信口吟楚辞,感为骚体赋,见证了楚文化不绝于世的独特魅力。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文化的绵延虽不再冠以“楚”国号,其特质却因汉王朝的强大,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巩固和传承。从艺术角度出发,楚之“巫”、“骚”、“道”等,及其强调神奇、浪漫、瑰丽为美的艺术特点,赋予后继者更多题材、思想和情感,并经由盛世兼收并蓄,和而不流,造就出新的生命力,开启了汉文化体系乃至中华文明永不褪色的风尚。
帛画《太一将行图》,出自马王堆汉墓。
为突出说明汉代文化对楚国文化的继承,首博在展览的结尾展出了1999年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出土的精美漆盒、贴金漆盂,在北方出土完整漆器极为罕见,特别是仍保留贴金的漆器更是凤毛麟角。老山汉墓文物是自出土之后,首次公开展出。大漆盒的通体装饰上,可以直接地看到巫师或者鸟爪的神灵在驾驭龙、虎以及各种神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楚文化中巫师的作用与地位。漆盂残留有金片,另有漆器残片上附着银片,与《盐铁论》记载的“富者银扣黄耳”相印证。此种金银装饰漆器的工艺,来自于楚国漆器工艺。
为烘托展览效果,展厅的设计以传统庄重的红色为基调,依托代表性楚系墓葬出土的楚国文物,在缓慢庄严的楚乐中向人娓娓讲述楚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展厅中间楚辞、竹的设置,以及灯光投影的凤鸟,表明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历史文物展,更强调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对楚文化的艺术特质进行解读。
2015-03-24 03: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