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异域小札之廿五
◆蔡斯(在华外企资深白领、《日本新华侨报》专栏作者)
近来,网络上关于越南的新闻不绝于耳,我在微信群里问了一些90后对中越关系的了解,他们也只能勉强说出几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似乎总是那么轻易地被遗忘。
十年前在华盛顿参观越南战争纪念碑时的沉重心情又一次浮上心头。越战是从1955年到1975年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在越南土地上的一场抗衡。美国出兵帮助南越,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美军死亡近6万人,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最后美国因为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渐将美国国防军撤出越南。
作为东西方冷战的产物,越战在美国历史上备受批评的。但是,对战争中为国家利益捐躯的烈士,纪念是隆重而恒久的。1982年底落成的越战纪念碑位于林肯纪念堂一侧,置于著名的国家大草坪(The
National Mall)附近的宪法花园内,占地12,140平方米,气势宏大。
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首选方案出自一名叫林璎(音译)的在耶鲁攻读建筑的中国学生。她的设计造型非常特别:由两幅各250英尺长的墙组成一个V字型,两翼夹角120度展开,墙体全部用纯黑色的花岗岩砌成,墙上刻满了58,000个在越战中死亡或失踪的美国人的姓名。纪念墙在竖向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墙的上沿标高与周围的草坪齐平,沿着两翼逐渐连续降低,一直降到两翼交接的中轴,最深处约为3米。形成的效果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可愈合的伤痕”。设计者林璎是这样表达她的理念的,“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由于设计理念超前,当时就有很多不同意见,所以在纪念墙的另一侧,又补了两组雕像,一组是三名美国战士手持武器,昂首挺胸,目光炯炯地看着前方,三名士兵分别为白人男兵,黑人男兵和白人女兵。还有一组雕像是越南妇女在救治美军伤员。这两组雕像,很刻意地体现了美国的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概念,以及战争中人们对和平的热爱。
那天,我缓缓地从纪念墙的一翼沿着斜坡缓缓向下,就好像从现实中进入那段历史;而从另一翼再缓缓向上,又好像从历史回归现实。仔细阅读墙上每一位陌生士兵的名字,我的心灵无比震撼!从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无名英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鲜活的价值!对生命的敬畏,让泪水一次一次涌出眼眶。越战期间,中国总计派出32万余人的“抗美援越志愿军”,支持北越。中国有4000多名指战员血洒越南的土地,有1000多名烈士至今还长眠在越南山岗。美国导游告诉我,美国人觉得这是一场“为陌生人而战的战争”,无论历史上如何评说,战争中牺牲的人,我们永远都会纪念这些牺牲的士兵。而中国人对越战的纪念却有一个特殊的角度,它是围绕中越友谊来阐述的。那段友谊过后,中越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纷争着,情谊几乎耗尽。最可悲的是,我们甚至不再纪念那场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了。那一刻,我甚至无法确定,站在美国的土地上,面对纪念美国士兵的纪念碑时,我该如何去怀念中国的英烈?那些在历史中做出牺牲的普通中国人,他们的名字何时才能一个一个地被“大写”,而不是被政治的尘埃重重地淹没?
不久前,同胞在越南的遭遇让我辗转难眠。脑海里飘来几句童谣,“越南小战士,名字叫阿亮,今年十四岁,生长在南方”。这是“文革”期间描写越战故事的一本著名的连环画《越南小战士》。还不识字的我,当年是可以全文背出这本书的;那时候我还知道,中国和越南是战友!上网看了一下,“文革”版的《越南小战士》,在收藏网拍到45元了!
曾经的战友,相煎何太急?█
2014-09-25 2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