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穿越长城历史的辙痕(12)
喜峰口的豪迈与悲壮
董耀会
现在,喜峰口关隘和城堡都已经被潘家口水库淹没了。只留下山上两侧的长城,跃出温柔恬静的水面,述说着昔日的金戈铁马,还有战争过后的歌舞升平。
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城西北50余公里。发源于冀北山地的滦河,是河北省最大的河流之一,它穿山越岭,纵贯河北东部,喜峰口就雄踞在滦河河谷与长城相交之地。喜峰口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到了明朝,因喜峰口作为北方蒙古族兀良哈三卫进贡的主要通道之一,地理条件便为其所熟悉,所以兀良哈三卫的兵马每次攻打长城,喜峰口都是首当其冲。明王朝出兵镇压兀良哈三卫,也常常是兵出喜峰口。
明宣德三年(1428),宣宗皇帝亲率大军北出喜峰口,征讨蒙古族的兀良哈部。明嘉靖十年(1531),兀良哈三卫联合攻打喜峰口,从此明朝加派重兵戍守此地。
隆庆三年(1569),兀哈良三卫兵进喜峰口,镇守蓟镇的总兵官戚继光率军赴此,赶走了三卫之兵。明万历初年,蒙古族再犯喜峰口,戚继光率部出青山口,在喜峰口外打败来军。
喜峰口是明朝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首建的32座重要关隘之一。后来明朝历代都在不断修建加强着喜峰口的防御建筑,景泰三年(1452)七月在关门上建了一座13米高的镇远楼。
喜峰口关建筑结构十分独特。关有三重,三道关门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砖墙连结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有空心敌楼驻兵戍守,西城墙与万里长城主体相连。
喜峰口及这一带的长城,还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华民族作出过新贡献。1933年春,日本侵略军占领热河后,向喜峰口进犯,没想到在这里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赵登禹、何基沣将军亲临喜峰口指挥战斗,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夜袭了被阻于长城之外的侵略军,焚烧了日军的大批武器和辎重,歼敌千余人。当时气焰嚣张的日军也不得不公开承认,在喜峰口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关口东南有石筑的喜峰城,城高6.6米,西、南各有一门,城建在滦河之东。滦河过去是一条桀骜不驯的蛟龙,经常泛滥成灾,淹没田地,冲毁民宅,严重时甚至冲毁过喜峰口、潘家口的长城城墙。方志中还记载,连关城的铁皮大门也曾被泛滥洪水冲走。潘家口水库建成之后,放荡不羁的滦河彻底被驯服了。
喜峰口作为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东汉末期曹操与辽西的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卢龙古塞。喜峰口关城上的城楼高4丈,楼门两边构筑城墙,并与万里长城相连。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塞,是北方游牧族军队南下的一个重要关隘,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有“三更抚枕急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的诗句,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
相传,古时有位出外谋生的年轻人,久不归家,他父亲四处寻找,找了好长时间,寻遍千山万水,终于在喜峰口找到了儿子。父亲与儿子相抱大笑,因为过度喜悦,喜极而死。这位父亲被葬于此处,地名也被称为“喜逢口”,后来慢慢地被叫成“喜峰口”了。
喜峰口长城在开始建筑时,设计者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把喜峰口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关城与堡城分设,在长城防御体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城堡座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城堡的四面墙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城建在城堡的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
古时侯,无论是车马行人,要想进入关城都必须要通过严密的三道门,可见喜峰口关城戒备森严,固若金汤。远远望去,喜峰口长城东起迁安县徐流口村,西经迁西县至遵化市的东陵乡西北楦子口,总长221.9公里,有名的隘口就有29处。
长城沿线的城堡、烽火台都是根据防守需要,据险而布置的,还有关寨、水口都因地而设,虽然历经数百年,仍完好地保持了原貌,全景式展现了明长城之精华。
唐代诗人高适在《塞上》诗中有“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之句,可见历代统治者对它的重视。明初,喜峰口关是北京皇城与长城外大宁都指挥司联系的中转站,也是蒙古兀良哈部入口朝贡的必经之路。
今天,站在山峰上俯瞰喜峰口,会看到奇特的景致。喜峰口关城部分被淹没在水中了,水面上仅仅露出一小部分残墙断壁。长城顺着逶迤的山势一直伸向水岸边,便俯身扎入碧水之中。长城入水约两公里后,又从对岸冒了出来,顺着山势攀上山脊,向西继续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这段入水中长城,像是一条巨龙俯身汲水之后,又仰首向上升腾。
这段水下长城的形成,是因为1976年引滦入津,在这里修建了潘家口水库,水库蓄水后喜峰口的关城便被淹没于水中了,只有枯水季节,才能露出部分关城残址。由于有了水,喜峰口长城沿线山上的植被更茂盛了,不同季节丰茂的植被都渲染出不同的景色。站在喜峰口一侧山上放眼望去,湖光山色,长城在山岚翠绿中起伏。潘家口水库碧绿宁静的水中,倒映出的峰峦与长城的影子。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军队的主帅冯胜奉命北征,讨伐元蒙的残余势力,兵出松亭关,在此留下了千军万马的踪迹。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朝廷命大宁都指挥司刘贞引兵入松亭关,驻沙河攻遵化。燕王派兵援救遵化,刘贞等统兵退守松亭关。燕王朱棣执意取大宁,部下诸将劝说他,取大宁必经松亭关,那里地势险要,又有重兵防守,恐难攻下。燕王率军绕道先袭取大宁,攻克大宁后,回军南下时才占领了松亭关,从此消除了北面的威胁。
自永乐以后,原来归附于明的东北的一些蒙古部族,纷纷脱离明朝自立。明宣德三年(1428),长城外的蒙古兀良哈部也公开叛明,明军出喜峰口,大败兀良哈部于宽河。嘉靖十年,原属于大宁都指挥司管辖的兀良哈三卫(朵颜、泰宁、福余),又接连发兵进犯喜峰口。
明万历年间,蒙古部族朵颜卫再犯喜峰口。这时期明长城防御力量有所加强,蓟镇总兵戚继光率军出青山口,从侧面袭击朵颜兵,把蒙古朵颜军骑兵打得大败。
在历史上,万里长城起作用的时代,基本上是民族斗争比较尖锐复杂的时代。在长城的历史中,攻守双方常常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民族。
长城内外双方在当时虽是对立的关系,但发生在长城上的民族战争,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内部战争。历史上,攻守长城的各方,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当时分别建立起来的政权,虽然彼此互为敌国,可从今天整个中华民族来讲,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经常有。春秋时期,整个国家是统一的,却有两百多诸侯在打仗;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分天下,同发生在长城内外的战争性质一样。民族战争绝不是历史长河中的偶然事件,而是民族矛盾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民族矛盾集中激化的表现。如果过分地回避战争,就等于回避民族矛盾,而民族矛盾则是长城产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
每一段长城,都有独特的传奇经历和动人故事发生过。提到喜峰口长城,人们就会想到悲壮的长城抗战,还有那首震撼人心的《大刀进行曲》。在喜峰口长城,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砖石的长城,还有长城的英雄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所表现出来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在冷兵器时代,长城还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发展到了20世纪,长城仍然饱受战火,为抵抗日本侵略军发挥了作用。
1933年3月初,日本侵略军侵占了热河后,随即在空军的配合下,长驱直入长城一线。侵华日军妄图从喜峰口入关,抗日将领宋哲元率领29军迎敌。中国士兵用大刀杀敌,取得了“喜峰口血战大捷”,由此产生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
当时,在喜峰口至罗文峪的长城战线上,中国将士屡次打败日军进攻。同一时期,冷口和古北口的中国守军,也对日军实行反击。日军受挫后,一面进扰察哈尔东,攻占多伦、沽源、宝昌、张北诸县,一面派兵改由山海关方向进攻滦东。4月初攻陷石门寨、海阳、秦皇岛等地,使长城前线上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
5月下旬,中国军队被迫相继放弃了长城各口,日军才得以越过滦河,侵入了滦西,攻陷冀东诸县,直接威胁到北平和天津,长城抗战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长城抗战失败了,中国军人的铁血精神却永垂不朽。一曲豪迈悲壮的大刀进行曲,一直传唱到今天。
2015-02-01 15: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