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兄弟阋墙“景泰陵”
沿颐和园后身的青龙桥一直向西,非赏红叶高峰期尚属僻静的香山路,与北五环并驾齐驱。这附近就是老北京的“一溜儿边山七十二府”,埋葬有数以百计的明朝皇子、公主和嫔妃。其中有两处葬有皇后,因而至今留有“娘娘府”的地名。此间前有永定河穿过,后有西山诸峰为靠,境内层峦叠翠,是临近都城难得的一方枕山面水之地,地理环境极为符合古人选择墓地所说的“前有照,后有靠”。
而有明以降,前后共有14位皇帝在北京登基执政,可昌平的明十三陵却只葬着其中的13位。代宗皇帝朱祁钰以其年号被称为“景泰帝”,但在十三陵中却没有他的陵墓,那么这座景泰陵到底藏在哪里呢?娘娘府位于两山之间,南边的一座挺拔俊秀,峰顶镇有两座古塔,乃国朝禁地玉泉山,路北一列逶迤向西的小山丘则是金山,景泰陵就残存在金山脚下的解放军三一六医院旁。
进入三一六医院拐向东行,会看到个小门,前面有一门卫小房。目不斜视径直向前,并未受到询问和拦阻。顺利通过这个小门,就进入了一个先前探访者所称正门看管较严的军队大院。
入门一看方知,其实这个院子并不是所谓的军事重地,只是军科院干休所。再东走百余米,在住宅楼的环抱下,一片绿树丛中,便是这形单影只的景泰陵了。
祾恩门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明间为大门,次间为墙壁,原有门扇已不存。
彩画较为粗糙,应为现代补画。
景泰帝朱祁钰是明朝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著名的景泰蓝就是在其当政期间盛行,成为我国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他兴自“土木之变”,亡于“夺门之变”。作为明宣宗的次子,母亲贤妃吴氏的出身又很卑微,其对帝位本不存奢望,只想做个安享尊荣的亲王。
但正统十三年,瓦剌入寇,兄长英宗朱祁镇受到大宦官王振的蛊惑,不顾大臣的反对,贸然御驾亲征。明军在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剌军围歼,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大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皇太后孙氏急忙下诏,立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总理朝政。九月初六日,朱祁钰又在朝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改元景泰。他即位后,重用于谦等忠直大臣,惩办了祸国殃民的王振奸党,使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而后着手布置北京的城防,列阵于九门之外。在于谦的指挥下,军民同仇敌忾,打败了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明朝转危为安。
景泰元年,朝廷乘胜迎回英宗,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于南宫。然而,颇具治国才具的景泰帝,在处置家事时却表现极为低能。本来达成的利益平衡是:英宗安居南宫,不干朝政,景泰帝居帝位,但不易储君,百年后仍传位给侄子朱见深。但朱祁钰在帝位巩固后便开始打破这一平衡,先是禁锢英宗,时刻监视,在生活上也缺乏关照。然后又不顾朝臣的反对,改易储君,废朱见深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皇太子,在见济夭亡后仍拒绝复立见深为太子,失去了缓和矛盾的最后机会。
景泰七年的年底,景泰帝得了重病,朝中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为首的一股暗流涌动。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他们聚众打破南宫的宫墙,拥英宗夺东华门而入紫禁城,政变成功,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攻倒算,杀害了忠正刚直的大臣于谦、王文,为王振平反,废景泰帝仍为郕王,移居西内永安宫。英宗还指斥景泰帝“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往彰闻,神人共愤”。二月十七日,景泰帝去世,死因不明,据《病逸漫记》说:“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景泰帝去世后,被加恶谥“戾”,是终身为恶,死不悔改的意思,称郕戾王,随即以亲王礼被草草葬入金山陵园,安排“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景泰帝由此成为明代北京诸帝中唯一一位葬在天寿山皇家陵园之外的皇帝。对于英宗朱祁镇的做法,朝野上下多有议论。屈于舆论的压力,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命恢复朱祁珏的帝号。
按照《明宪宗实录》记载,朱见深解释说:朕的叔叔登基时,国家正处在危难之中,最后终于转危为安。然而就在他重病后,是奸臣贪功生事,去掉了皇帝的称号。先帝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深怀悔恨之意,先后把奸臣正法。朕继承大业后,把此事跟皇太后说过,太后也同意恢复朱祁珏的皇帝称号,认为那也是当初先帝的本意,最好尽快操办。于是重新整修了景泰陵,扩大了规模,建有享殿、神库、神厨、宰牲亭、内官房等,还在门左建起碑亭。祭祀也参照长陵、献陵皇帝的标准,改少牢为太牢,用牛、羊、豕三牲祭祀。
到了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祭祀十三陵毕,特意绕道金山口,拜谒景帝陵。同样是以藩王身份继承帝位的嘉靖帝自然对景泰帝多了一分同情,看到当初建陵时用的是亲王规制的绿瓦,便命令换成皇帝专用的黄瓦,又对礼部尚书夏言说:陵碑偏置门左且无覆盖,不是帝陵的体制,应该建在陵门之外,大门之内,才称得上尊敬,附合规制。于是在陵门外、大门内的正中位置建陵寝碑亭,移陵碑于亭中,使之略具帝陵之制。
全盛之时的景泰陵陵宫朝南向,后以金山为来龙,前以玉泉山为朝案,左有红石山为龙砂,右以金山西趾山为虎砂,陵前有河流经过。虾须水两股,一自东墙外流过,一由西墙外流入陵寝,略具风水吉壤格局,但明堂坎陷,四神涣散。陵门外参天松柏夹道,陵门两侧左右分列宰牲亭、祠祭署、内官房。陵寝内分为三进院落,以陵宫门、享殿前门、土墙为界。
然而朱祁珏起初是作为亲王下葬,陵墓与帝陵始终差着等级。这里的山势环境虽好,但无论高度形制等都无法与天寿山相比。陵宫卑隘,没有几间园寝建筑,且无神道石刻。陵前坑洼不平,树多是白杨和臭椿。景泰陵未砌宝城,未建明楼,又地势偏侧,规制狭小,气脉不佳。终明一代,其规制都在帝与王之间,而且始终未上陵号,名虽称陵,却远未达到帝陵的标准。
进入清朝后,景泰陵仍属保护之列,设有守陵内臣一人,守冢陵卒二人。祭祀事务由礼部掌管,陵寝地亩由户部管理,禁约树株的责任属于工部。但陵禁渐渐废弛,到康熙四十二年学者梁份考察景泰陵时,见到的是松柏被伐、建筑圮坏的惨状,“门及墙屋皆毁尽,所存惟石基、石阶耳”。稍后的《长安客话》则说:“陵前坎陷,树多白杨及樗。”乾隆三十四年,乾隆帝命人在陵碑的碑阴刻上御制诗《题明景帝陵》及按语,又对景泰陵进行了简单维修,现存的享殿前门为硬山顶,上覆灰瓦,与明朝时的“黄瓦单檐”不符,显系此次重修的。
1956年,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和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一起寻找景泰陵,他们在西郊整整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了破败不堪的景泰陵,随即派人修缮,并加以保护。吴晗在给中央党校的学员授课时谈及此事说:“景帝是个好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据一些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仍能看到高约一米多、粉色的陵冢,“文革”中,景泰陵遭到破坏,陵冢被平毁,陵碑被推倒,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1979年,景泰陵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逐步对景泰陵进行整修,但在树碑时,将碑身阴阳两面颠倒错置。
2001年,景泰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财政拨专款修复,古建筑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情况已大为改观,但陵碑颠倒错置的情况仍未得到改正,陵冢旧址上建了两个门球场。
军队离退休老干部们在封建帝王的宝顶上闲庭信步,击打门球,做到了真正的反封建。
碑亭位于祾恩门南侧,券门四开,矮墙环绕。
黄瓦重檐歇山顶,兽吻飞甍。
椽檩彩绘,青绿旋子彩画。
陵亭正中竖有一块石碑,面北的碑首两条腾龙抱着“大明”两字,其下镌刻着“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的字样,果然是碑阴碑阳颠倒错置的。
景泰帝在成化年间虽被恢复帝号,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这
直到南明弘光元年,景泰帝才被上庙号:代宗,同时被追加十七个字的全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转到南面,仔细辨认,是乾隆三十四年御题的《题明景帝陵》诗,诗后有跋语,年款为乾隆己丑季夏月。
碑额无字,镌刻双龙环抱。
前边的一段,是首七律:“迁都和议斥纷陈,一意于谦任智臣。挟重虽云祛恫喝,示轻终是薄君亲。侄随见废子随弃,弟失其恭兄失仁。宗社未之真是幸,邱明夸语岂为淳。”乾隆的诗作大多平庸,然而此篇尚有可观。同样生于帝王之家,使其对于争夺帝位、兄弟阋墙之行,必然心有戚戚,有感而发,“弟失其恭兄失仁”一句道出关键所在。
其后碑文:“按景帝任于谦,排群议而力战守,不可谓无功于社稷,独是英宗还国,僻处南宫,事同禁锢,而废后易储,有贪心焉。天道好还,子亦随死。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尔,然英宗亦岂得辞寡恩尺布之讥哉。至于于谦社稷为重之言,盖出于吕饴甥丧君有君及公孙申为将改立晋必归君之意,后世愚儒无不以是为韪。夫君犹亲也,亲为人执,为子者,不披发缨冠而往救之,以示不急,其可乎?则意欲之狱,亦有由来。或犹以为非英宗意,是真不识事体者之言耳。然则当时宜从和议乎?曰:不共之雠,安得与和!善治甲兵以从其后,如岳飞之力战迎二帝,天下其谁非之。”
乾隆在诗及跋中谈及明景帝和明英宗的宫廷恩怨、兄弟情仇,引用春秋时晋国大夫吕饴甥赴秦国会见秦穆公,说服秦国释放被秦俘虏的晋国国君晋惠公之史,和郑国大夫公孙申说服晋国释放被晋国俘虏的郑成公之史,并以宋代岳飞抗金力战以迎被俘之徽、钦二帝之史,说天下谁会提出非议呢。对两位皇帝所为皆有指摘,对于谦的所作所为更大不以为然,以后来君王的身份点评当然轻松。
矮墙围栏用水泥做帽顶,墙基是就地取材的石块,墙身涂满朱砂。
碑亭的矮墙围栏、台基和四面的垂带式踏跺,都系新修。
试想兄弟二人若能相互敬让,将会出现另一种局面,只可惜在皇权面前,亲情显然不堪一击。景帝任用于谦,力排众议,坚决抗击,乃有识之举。至于软禁英宗,有贪国之心,最后被葬金山,也是自食其果。而英宗枉杀于谦等有功之臣,更是不明事理,倒行逆施。如此君主在当时情境之下没有亡国,真算奇怪而侥幸。
2015-03-24 05: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