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展
柬埔寨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位于中南半岛南部,古名扶南国,因80%的居民为高棉人,故又称高棉。它建国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历经扶南、真腊等时期,在9世纪至14世纪的吴哥王朝达到了鼎盛,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
正在首博方厅三层展出的《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展》是建国以来举办的第一个柬埔寨文物展览。总计80件(组)文物,包括砂岩造像、建筑构件、陶土器物及青铜等不同材质和形式的文物,全部来自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是对吴哥王朝时期辉煌的宗教、建筑艺术的最佳诠释。
中国和柬埔寨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在《隋书》、《新唐书》、《旧唐书》以及宋、元、明、清的历史中都有关于两国往来和交流的历史记录,尤其是元代曾出使真腊的周达观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写成的《真腊风土记》,是现存中国古籍对柬埔寨的重要记录,对现当代研究真腊及吴哥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进序厅,叠放的石块、缠绕的藤蔓、幽暗的光线,宛若进入了一座大型的石窟。石窟正中是一座巨大的四面石雕头像,他们目光温柔,嘴角微微上扬,挂着一丝神秘的微笑。
在吴哥城的巴戎寺中,有49座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是典型的高棉人面容,个个脸上都带着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展览沿着吴哥王朝的时间顺序结合不同时期的宗教艺术,从前吴哥时代到小吴哥再到大吴哥,呈现了多方面的吴哥之美。展品中有印度教中最受欢迎的女神杜尔迦、拉克希米,也有印度教主神湿婆、毗湿奴、梵天,还有他们的坐骑公牛南迪、大鹏金翅鸟,此外还有佛教的各种造像。
本次展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前吴哥时代的重点展品,包括杜尔迦女神、象头神伽内什、佛立像等。第二部分则集中展示吴哥时代的展品,分为小吴哥与印度教遗迹、大吴哥与佛教遗迹,包括毗湿奴的化身、坐在神鸟上的伐楼拿、十一面般若佛母等。
第一部分:前吴哥时代。前吴哥时期,印度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为柬埔寨吴哥艺术巅峰提供了第一个因素:宗教。起初传入的是婆罗门教,然后是印度教、佛教。此时,本土的宗教艺术尚不成熟。简单的模仿,造成本土与文化原发地在艺术风格相似性占据上风。
杜尔迦女神是雪山神女(湿婆大神的妻子)的化身之一,也是印度教中最受欢迎的女神。按照古印度宗教文献《往世书》的记载:世界曾经一度被恶魔统治,众神祈求梵天大神降服恶魔。为此,梵天从雪山神女身上创造了一个新女神:杜尔迦。她不仅勇猛,而且力大无比。为了使她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每一位天神都送她一件武器。故而,杜尔迦的形象常有十只手臂,或八只手臂,手中分擎三叉戟、转轮、利剑等兵刃。强大的杜尔迦很快战胜了恶魔,恢复了世界的和平与宁静。在印度教中,她是一切正义力量的化身。
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统治北印度、中印度以及整个恒河流域地区,是印度佛教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在秣菟罗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犍陀罗造像艺术,创造了垂范后世的笈多造像风格。此佛造像曲腰送胯、薄衣近无,与印度公元5世纪造像类似。底座是两瓣莲花瓣,边缘浮雕成花瓣状。佛像身穿僧袍,遮住肩膀。手部损坏,不能判断出作何手印。
湿婆神的坐骑是一头公牛,名叫南迪。公牛象征男性生殖能力,也象征着正法,是湿婆神最忠实的信徒。公牛南迪也是一位温驯、快乐的神。它的雕像常被放在神庙的大厅或门廊里,面对着内部的圣所。南迪一般都被认为是瘤牛,特征是耳朵短而松垂,牛角向后卷曲,颈部下有很大一片垂肉,尤其典型的是瘤牛背部有一大块隆起的肉瘤。这种牛在印度次大陆地区最常见,一般是白色或浅灰色。
象头人身的伽内什频繁出现在展厅中,关于这尊神为何是象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破坏之神湿婆与雪山女神婚后久无子嗣,求助于毗湿奴,终得一子。庆生之日,诸神前来祝贺,都争着探望婴儿,唯有土星神低首垂目,不看婴儿。雪山女神问他为何,土星神答道,他受到神谴,目光所及,人物皆要死亡,为了避免发生不幸,所以不敢看。雪山女神不以为然,强令其探看自己的儿子。然而,土神星一看之下,婴儿果然身首分离。毗湿奴见状再施大法,砍下一头在睡觉大象的头,安在了婴儿脖子上,婴儿因此复活。于是,伽内什就变成了象头人身。
在印度神话传说中,象头神一共有三十二化身,大多为多头多手的形象。常见的形象标识是:右边的象牙折断,或一只手上握有折断的半截象牙。这折断的半截象牙有着深刻的寓意,寓意世人皆没有完美的命运,凡要达到成功,都要作出极大的努力乃至牺牲。象头神所持法器较多,有法螺、法索、书本、莲花、弓箭、斧戟、念珠等,但最为常见的是两种法器——螺与索,法螺意为号角吹响,可以催促信徒去努力奋斗,法索意为替信徒移除障碍。
两侧装饰有巨大那迦龙雕像的石门,引领观众进入下一个部分的空间。
第二部分:吴哥时代。古代高棉历史的黄金时代出现在公元9至15世纪。在雄才伟略的君主领导下,高棉的疆域获得扩张,庞大而坚固的灌溉系统,促进了农业的繁荣。财力充足的王室先后修建了气势恢宏的吴哥窟和通王城,并将之视为高棉帝国王权统治与宗教信仰的根基所在。政治与宗教的相互影响、宗教派别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它们在冲突变幻中的和谐并存也反映在了这些艺术品风格演变中。
小吴哥与印度教遗迹:公元802年,号称“众王之王”的阇耶跋摩二世结束了高棉一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并在寺院举行了代表国王权力与统治的提婆罗阇仪式,开创了吴哥王朝。虔诚的印度教信仰、国王的雄厚财力和艺术家的天才共同造就了“毗湿奴之神殿”——吴哥窟(小吴哥)。至阇耶跋摩七世前,印度教信仰居于主导地位。
材质为砂岩的门楣浮雕,出土于磅同省,吴哥时期,巴普昂寺风格。故事主角是黑天,黑天为佛教旧译,新译作“克里希那”。黑天是印度教诸神中广受崇拜的一位神祗,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是诸神之首,世界之主。
吴哥时期,比粒寺风格的大梵天:梵天是印度教中的创造之神,在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罗门祭司装束,四面四臂,坐在莲花上或乘骑天鹅。梵天的四只手臂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也象征心灵(右后方手臂)、智慧(左后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梵天的手中通常握有法器:一只手握有一支汤匙形的令牌,代表着将神圣的奶油滴入自我牺牲的火柴堆,一只手拿着一个水壶,壶中的水代表万物初始,涵盖一切。拿着一串念珠,是他计算宇宙时间流逝的定时器。此外他也会拿着象征神圣的《吠陀经》或与代表纯净的莲花。
坐在神鸟上的伐楼拿:在早期吠陀时期,伐楼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亦是掌管法规与阴间的神。《梨俱吠陀》中伐楼拿曾经与因陀罗成对合称为“因陀罗伐楼拿”。但是,在《梨俱吠陀》中将之归为阿修罗一族,随着阿修罗在后期的负面含意增多,伐楼拿的职能不断被其他神祇分割,最后下降为单纯的水神及溺水者灵魂的守护神,伴随着那伽族成为镇守西方的护法。
在展厅里,有位乘坐轮椅的中年人,一直在认真地现场临摹雕像,神情专注。
出土于西梅奔寺的吴哥时期、巴普昂寺风格的青铜右手与出土于柏威夏省的吴哥时期、贡开风格的砂岩夜叉头像。双手的姿势被宗教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在印度教及佛教中称为“手印”,即以两手摆成特定的姿势,用来象征特定的教义或理念。此雕塑的手势在佛教中称为“皈依印”,又称“施依印”、“护法印”或 “三宝印”。持此印者有菩萨、观音、度母等。姿势是左手拇指的指尖轻触小指以外的任一指的指尖,其他三指自然抬起。翘起的三指代表皈依佛、法、僧三宝。
青铜象头神伽內什与吴哥时期、巴戎寺风格的青铜湿婆。
利师起初指吠陀颂诗之作者,后亦泛称一般之圣人,是在神、人、阿修罗等以外之似神如人者,并被赋与极大法力神通。一般分为七类,即天仙、梵仙、王仙、大仙、至上仙和多闻仙等。这尊仙人祈祷状瓦檐饰雕像的腿部呈V形。长胡须精妙地束起来,像是美丽脸庞柔和的延长。
吴哥时期、巴戎寺风格的青铜梵天、湿婆、毗湿奴。梵天、湿婆、毗湿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其来源于婆罗门教。在神话中,梵天创造世界,毗湿奴保护世界,湿婆破坏世界。
神猴哈奴曼是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之一,在展柜里有一尊小型的青铜神猴雕像,头戴小帽、下着短裙、拳打脚踢的样子着实与孙悟空相仿。其实,在中国还真有过孙悟空形象究竟是“进口”还是“国货”的争论。鲁迅认为是国产的,而胡适等认为是外来的。
大鹏金翅鸟又叫迦楼罗鸟,梵文音译苏钵剌尼,意译为羽毛美丽者、食吐悲苦声。在印度教中是毗湿奴神所跨乘,其鹰首人身形象在供奉毗湿奴神的神庙中随处可见。这尊大鹏金翅鸟右手持那迦的尾巴,以高浮雕手法雕刻在已残的基座上。原来考古人员认为其来自贡开,但是最近对岩石所做的对比分析,认为它是来自于女王宫。
雕有金翅鸟和那迦龙的砂岩栏杆:在神话传说中,那迦与金翅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它们却生而为敌。金翅鸟每一天要吃一条大那迦与五百条小那迦。那迦是整个吴哥出现最多的神,通常有5头、7头或9头。在柬埔寨传说中,那迦与水,特别是雨水的关系密切,而且被视为连接人类世界和天上世界的桥梁。
吴哥的女王宫是一座红色的建筑,整座宫殿以及围墙全部用朱红砂岩砌成。关于女王宫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它是女人建造的,因为每块石头都雕有玲珑剔透的花纹图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巧妙逼真,只有心灵手巧的女子才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另一种说法是,这是一座后妃居住的宫殿。吴哥王朝时期,柬埔寨经常与邻国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吴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宫殿,为在战争期间藏匿后宫佳丽。
走进展厅里的“女王宫”场景,浮雕密度之大简直是“铺天盖地”,墙壁、立柱、门楣等建筑表面几乎完全被浮雕覆盖,没有一点空隙。而这些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色彩鲜明艳丽。尤其是那些身披璎珞的仙女,面带微笑、身姿婀娜,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女子的羞涩与妩媚。徜徉其中,便理解了为什么将女王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
大吴哥与佛教遗迹:阇耶跋摩七世凭借战胜入侵者并光复吴哥而登上王位,不仅如此,他还将高棉帝国的疆土扩展到空前的规模。阇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在其35年的统治期间大兴土木,恢复重建了吴哥通王城(大吴哥),在吴哥通王城重新创建国寺巴戎寺,在都城周围建设圣剑寺、塔布隆寺、蟠龙寺、班蒂克黛寺等著名大乘佛教寺院。佛教建筑和雕塑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吴哥时期,南北仓风格的大乘佛教寺庙界柱。
青铜塔形庙与青铜那伽龙形。佛塔崇拜起源于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其弟子为纪念他,各自建塔供奉他的遗骨,佛教称之为“舍利”。后来佛塔成为佛教徒膜拜的主要对象。
吴哥时期,巴戎寺风格的喜金刚与瑜伽女神青铜龛。喜金刚又称“欢喜金刚”、“钦血金刚”、“呼金刚”,是密宗无上瑜伽部母续修习的重要本尊。
巴戎寺风格的坐于那迦龙身上的宝装佛,与墙上的背影形成美丽的呼应。
般若佛母是由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以及般若心经中所化出,是二经的具象化表现,又称为能出三世诸佛大佛母。《智度论》第三十四章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这尊佛像十一面、二十二手臂。
祭祀所用的巴戎寺风格的海螺和支架:在印度教中,海螺常被认为是毗湿奴的化身或标志,尤其是右旋海螺被认为是毗湿奴专有的器具。在佛教中法螺代表佛音、法音。
宋代及其以后,中国外销瓷器在东南亚地区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传入了瓷器烧制技术。这个青釉小罐外形为一头站立的象,有头有尾,躯干上饰有细条串,装饰华丽,在左耳附近有一条垂直的小槽,象的头部有一个骑跨其上的人像,背部有一块盖布,口边有一凸耳,身体两侧共有四条流苏状装饰。胸部环绕系着带子的铃铛,背部雕刻有美丽锯齿状边缘的纹饰。
公元13世纪,提倡简朴与克己的小乘佛教渗透传入,消解了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的盛行;以湄南河流域为中心新起的素可泰王朝,开始与高棉帝国长期战争并三次攻陷吴哥。信仰的变化、国力的衰退、外敌的入侵,使吴哥的辉煌无可挽回的结束了,只留下了长长的背影,供今天的人们敬仰不已。
展厅的设计与布置颇具匠心:复原的场景、柬埔寨实景拍摄的照片,尽可能地还原着吴哥原貌,使观者沉醉在神秘的高棉微笑中。再加上恰到好处的灯光设计,神秘、静谧、肃穆的氛围将人整个包裹起来,漫步其中,不由得屏息凝神,放低声音,生怕惊扰了神灵。
2015-03-24 03:26:04